画廊乌江 山歌沿河|沿河:握好驻村“接力棒” 跑好振兴“接力赛”

贵州广播电视台三农事业部 | 2025-07-30 11:55

今年5月,沿河自治县驻村工作迎来新一轮轮换,从2023年到2025年,老队员们用两年时间交出了一份亮眼的答卷,新一轮队员们接过接力棒并迅速转变角色,深入田间地头,勇于担当作为,切实履职尽责,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持续注入强劲动能。

沉下身子察民情,精准施策解难题

“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驻村干部们将走访调研作为开展驻村工作的切入点,坚持把“察实情”作为工作的第一步,放下架子、扑下身子,坚持脚步向前、眼睛向下,深入农户家中、田间地头倾听民声。从基础设施建设到农产品的销路,从留守儿童的关爱到老年人的养老问题,一条条“民情清单”变成了“履职清单”。

在黑水镇朝阳村,驻村第一书记张双正和村干部们在村民冉光霞家入户走访。“上次申请的助学补助下来了,你们俩安安心心去上学,其它事我们来想办法。”张双正语重心长地和冉光霞的两个孙女说道。

据了解,冉光霞这户情况比较特殊,自身年纪大了腿脚不方便,两个孙女又长期由她个人抚养,家里条件比较艰苦,导致两个刚刚初中毕业的孙女萌生了弃学的念头。村里得知这一情况,积极向有关部门争取助学补助及各项政策补贴帮助其改善生活条件。2022年12月将该户纳入村重点监测户,每年享受低保金、养老金、生态补偿金、土地流转费等约36500元,基本生活得到了保障。

“真是太感谢张书记和村里的干部们了,心里随时想着我们,要不是他们,这两个孩子怕是上不了学了。去年还帮助我们把厨房改造了,相信以后的日子会越过越好的。”村民冉光霞欣慰地说。

截至目前,该村新一轮驻村工作队已完成全面走访,全面掌握了该村人口结构、经济收入、就业状况、住房安全、教育医疗等关键信息。同时积极争取及整合各类项目资金累计50余万元用于改善村基础设施建设等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今年以来,该村驻村工作队及村“两委”通过召开院坝会、入户访谈等方式,积极开展“两清两改两治理”及移风易俗等工作,累计解决村民反映的各类问题20余件,人居环境得到很大改善,群众的满意度和幸福感显著提升。

牵线搭桥兴产业,激活乡村新动能

产业是乡村振兴的“引擎”,驻村干部们深知这一道理。他们充分发挥自身资源优势,积极对接、主动作为,为村里产业发展出谋划策,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就业增收。

在中寨镇大宅村“白叶一号”茶产业基地内,驻村第一书记何久林正和群众一起忙着茶园的管护工作。

“从村里发展茶产业开始,我就一直在这里务工,每年都能有20000多块钱的稳定收入,主要是隔家近,比外出务工好多了。”该村村民杨花开心地说。

据了解,该村驻村工作队及村“两委”因地制宜,立足特色产业优势,探索出“党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等多元模式,统一管理、规模种植,积极引进企业和专家实地指导,推动品牌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同时帮助深挖产品加工,推动农产品转化增值,深化市场开拓,通过电商直播平台等方式有效拓宽产品销售渠道,增加销售量。2025年累计实现茶青下树18651斤,销售干茶2000余斤,销售额达70余万元。曾经的“滞销茶”变成了村民的“致富叶”。

“在大宅村驻村2年多以来,我发现‘白叶一号’产业有着很好的发展前景,但村民缺乏技术和销售渠道。作为县农业农村局的一名工作人员,在新一轮驻村工作中,我主动请缨,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带领村‘两委’继续推动‘白叶一号’产业规模化、品牌化发展。”该村驻村第一书记何久林说。

截至目前,大宅村共发展茶园820亩,全年累计实现茶园务工6000余人次,发放劳务工资120余万元。同时对扶贫资产进行清理,有效盘活了大宅村生猪养殖场项目等闲置资产,续签了入股中寨镇加油站项目,实现村集体经济年增收20余万元。同时该村还发展烤烟200余亩,本地黄牛300余头,养殖本地白山羊90余只,蔬菜种植100余亩,有效带动脱贫人口增收。

(来源:微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