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山苗年:是过年,也是动静结合的生命典礼 ——对话贵州民族大学李天翼教授

2025-10-20 15:13

编者按: 每年农历十月,丰收的喜悦便会弥漫雷公山下的苗族村寨。盛装的海洋、歌舞的天堂呼唤出世界上最热闹的年之一——苗年。2025年雷山苗年节(公历11月5日开启)来临之际,本网记者专访了长期致力于苗族文化研究的贵州民族大学李天翼教授,一同揭开苗年深沉而热烈的文化面纱。


记者(以下简称“记”):  李教授,您好!说到苗年,我们很想知道在苗语里是怎么表达的?它有什么特别的含义吗?

李天翼教授(以下简称“李”): 在雷公山苗语中,苗年被称为“Nongx Niangx”(汉语发音接近“侬仰”)。“Nongx”是“吃”的意思,“Niangx”就是“年”直译过来就是“吃年”。这个说法很有意思,它既体现了苗族以饮食文化为纽带来庆祝节日的传统,也蕴含着用一年的劳动成果来感恩祖先和自然的深刻含义。从语言上就能感受到,苗年是一个充满生活气息和丰收喜悦的节日。雷山过苗年是一个时间段,具体到各个村寨,可能会有所不同。比如西江苗寨2025年的苗年中年是11月6日,与西江相隔一座山的开觉苗寨苗年大年是12月1日,这样的节日时间安排确保了各村寨人们能彼此礼尚往来,充分体现了苗族祖辈先贤节庆安排的时间智慧。

2024年雷山苗年暨鼓藏节开幕式 李天翼 摄

记:如今大家都在遗憾过年没有年味了,但是雷山的苗年却多年来一直升温,万众瞩目。很多人看来,苗年就是一场盛大的文化盛宴。作为研究者,您认为苗年最核心的文化内核是什么?

李: 苗年的确是一场文化盛宴。但站在民族学视野来看,它更是一场“通过仪式”,是一个集信仰、庆祝、社交、文化传承于一体的文化系统。它的核心,我认为是“敬天地、谢祖恩、庆丰收、序人伦”。

首先,苗年是苗族历法的体现。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苗族历史悠久,盛行农耕,他们以冬月为岁首。过苗年,首先是对自然规律的遵循与敬畏,是“敬天地”。

其次,苗年最重要的活动之一是祭祖。在苗家人心中,祖先从未远离,他们与后代子孙的生命通过节日仪式紧密相连。过年时的第一口饭菜,都要先敬献给祖先,这是“谢祖恩”,体现了苗族深厚的祖先崇拜观念。

西江苗寨村民过苗年杀猪 李天翼 摄

记: 您提到了“庆丰收”和“序人伦”,我们要从盛大游行和聚会中怎么去充分理解呢?

李: “庆丰收”很好理解,苗年是在秋收之后,人们用一年的劳动成果来慰劳自己和家人,感谢大自然的馈赠。“序人伦”则更为深刻。传统苗族社会是一个由血缘的“经”和姻缘“纬”编织起来的网络,人们过苗年,起到了强化这个网络的作用。从“经”的方面,你看,苗年期间,无论多远,在外工作的人们必须赶回来和家人团圆,这是强化家族血缘的纽带。从“纬”的方面来看,走亲访友、互赠礼物,这是在巩固社会关系。而像游方、跳芦笙、对歌这样的活动,为年轻人提供了相识相恋的社交平台,确保了村寨人口的生生不息。现在苗年游行越来越盛大,队伍来自不同村寨,突显了村与村、寨与寨的连接,跨越了血缘和姻缘的社会网络,成为了人际连接的地缘化、区域化,所以,苗年就是一个社会整合和人伦协调的“粘合剂”。

2024年雷山苗年暨鼓藏节服饰巡游  雷山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记: 我们注意到,苗年的活动既有非常肃穆的祭祀,也有极度欢腾的歌舞,“静”与“动”的对比非常明显。您如何看待这种文化表达?

李: 这是一个非常精彩的观察。苗年文化,恰恰就是苗族一种“动静结合”的生存智慧。在“静”中,他们连接历史与祖先;在“动”中,他们张扬情感与面向未来。

“静”的一面,是过年时自家举行的祭仪。那一刻,人们掐食祭祖,面对祖先,念诵吉语良词,子孙伫立在周围,气氛庄严肃穆。这是一种内向的、精神性的沟通,是家庭成员与超自然世界的对话。“动”的一面,就是我们在苗年家内家外,所见的万家迎万客、姑妈回娘家、长桌宴、盛装游演和高亢的歌舞等。这是一种外向的、身体性的表达,是集体情感的释放和狂欢。

这种“静”与“动”并非割裂,而是一个完整的闭环。他们通过“静”的仪式获得了祖先的庇佑与心灵的安宁,然后才有底气投入到“动”的庆祝中,将内心的喜悦和生命力毫无保留地呈现给世界。

西江苗寨过苗年“起芦笙”   李天翼 摄 

记: 现在雷山苗年已经成为一张出圈的文化名片。这种从“村落仪式”到“公众展演”的转变,您认为带来了哪些机遇?

李: 苗年的“火爆出圈”,首先带来的是积极效应。它极大地增强了苗族同胞的文化自信与自豪感,年轻人以前可能觉得穿苗装“土”,现在却以之为荣。

苗年成为地方文旅IP打造的重要载体。我们看到,雷山围绕苗年推出了一系列文旅活动,如苗年文化周、非遗市集等,逐步构建起以“苗年”为核心的文化品牌体系。这种品牌化、IP化的运作,不仅带动了本地旅游经济的发展,也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持续的文化活力。

可以说,苗年从村落走向公众的过程,正是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实践典范。它既保留了苗族传统农耕文化的内核,又通过现代传播与文旅融合,让古老节日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乡村与城市、地方与世界的文化桥梁。

西江苗寨苗年的长桌宴展演  西江旅游集团供图

记:如今苗年不仅是苗族同胞的盛大节日,也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地的游客参与。您认为苗年在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方面,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李: 从一开始,雷山苗年就是一个开放、包容的节日庆典,过去,每到苗寨过苗年,都有周边其他民族村寨的人们加入其中,大家互相“打老庚”“结干亲”“认老表”,沉浸于苗年,其乐融融。在新时代,苗年确实成为了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载体。一方面,通过苗年的庆祝活动,不同民族的游客可以直观地感受苗族文化的魅力,加深对中华文化“和而不同”的理解和认同。例如,苗年期间的歌舞表演、服饰展示、手工艺市集等,都成为了展示和传播苗族文化的窗口,让更多民族的朋友了解并尊重苗族的文化传统。

另一方面,苗年也促进了当地苗族与其他民族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互动与合作。许多外地游客在苗年期间来到雷山,不仅带动了旅游消费,还促进了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比如,当地的苗族群众与来自其他地区的各民族朋友一起欢度节日,共同参与活动,这种面对面的交流有助于增进友谊,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和谐局面。

记: 在您看来,我们该如何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苗年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

李: 在现代化、城镇化的背景下,包括苗年在内的文化遗产也面临着许多挑战。如何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苗年,我认为需要“内外兼修”。“内”是要鼓励和支持村寨,特别是年轻一代,不仅要会“过”苗年,更要懂得苗年“为什么过”,理解其背后的文化逻辑。家庭和村寨的传承是根基。“外”则需要社会各界,包括地方文旅部门、各种媒体和文化研究者共同努力,在宣传和展示苗年时,不能只停留在表面热闹,要引导公众去理解其深层文化价值,形成一个尊重并有利于文化传承的外部环境。 

记: 对于那些即将去参加今年苗年的游客,您有什么建议?

李:如果有机会,这一生要去雷山过一次苗年,试着去感受那份对祖先的敬意,去理解其中生命意蕴。苗年告诉我们,一个民族的节日,可以如此深情地连接着过去,又如此奔放地拥抱现在与未来。它不只是一个节日,更是一场关于自然、生命与社会关系的文化叙事。

记者:袁小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