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2025年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职教为桥 智造为媒 贵州水职院强力深化合作
“在‘一带一路’倡议深入推进背景下,贵州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以职业教育为纽带,是贵州首家海外设点的高职院校,成为中国与东盟国家智能制造领域合作的重要推动者。”7月27日,贵州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院长程晓慧在第七届中国-东盟职业教育智能制造领域高质量发展会议接受采访时,介绍了这一跨越山海的职教合作图景。
贵州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院长程晓慧
“双向融合”是合作办学的核心定位。作为贵州首家海外设点的高职院校,2018年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期间,学院联合亚龙智能装备集团与柬埔寨马德望省理工学院签约创建“亚龙丝路学院”,2019年5月正式揭牌,该学院由柬方提供场地、中方派师资、企业供设备,三方共订标准,开设三年制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2023年首批35名学生获中柬双证毕业,截至2025年4月已培养772名本土人才,部分服务柬埔寨金港高速项目。
同时,160余名东盟7国留学生在校接受“汉语+专业+文化体验”培养,贵州清镇职教城唯一HSK考点助力91%学生通过汉语考试,形成“走出去”与“引进来”的良性循环。
智能制造是合作的重中之重。在2024年中国-东盟职业教育智能制造领域系列活动中,贵州水职院与温州职院、亚龙集团共同主办相关活动,凸显该领域核心地位。依托电气自动化技术、新能源装备技术等专业构建的“设备制造—施工—运维”专业链,对接贵州清洁高效电力产业,精准服务东盟清洁能源智能制造需求。
合作的底气来自多重优势叠加,贵州作为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和西南清洁能源基地,水能、光伏资源丰富,为相关专业提供产业基础,使其专业链与贵州 “清洁高效电力装备智能制造产业” 高度适配;贵阳贵安作为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永久举办地,为学院搭建了高端交流平台。贵州水职院则通过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开发专利、组建省级产教联合体,将师资与科研优势转化为合作动能——教师团队制定柬埔寨合作项目标准、开发260个双语教学视频,新能源装备研发中心多项专利落地,实现从“资源输出” 到“标准输出”的跃升。
丰硕成果印证合作成效,“亚龙丝路学院”入选 “中国-东盟双百职校强强合作旗舰计划”。贵州水职院还拓展至哥斯达黎加和巴基斯坦,哥斯达黎加丝路学院2023年挂牌,通过线上教学推动当地学生学习;巴基斯坦中巴丝路学院2022年成立,水利专业标准获巴官方认证,培养的学生服务中巴经济走廊建设,学院连续获 “中巴教育国际合作突出贡献奖”。
据介绍,贵州水职院计划构建“清洁能源+智能制造”专业群,开设工业机器人技术(电力巡检方向)等适配东盟需求的专业;围绕贵州清洁高效电力智能制造产业构建全链条专业群,解决东盟电力缺口与智能制造人才短缺;推动“标准输出+人文交流”双轮驱动平台,探索跨国证书互认;拓展“绿色智造”合作,共建零碳技术培训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