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中国现当代文学学会“推动四大文化工程,加快建设多彩贵州文化强省”2025年学术年会在遵义召开

2025-10-21 10:59

近日,由贵州省中国现当代文学学会主办,遵义师范学院承办,遵义市文联和遵义市社科联协办的贵州省中国现当代文学学会“推动四大文化工程,加快建设多彩贵州文化强省”2025年学术年会在遵义师范学院召开。

学术年会现场

遵义师范学院人文与传媒学院院长罗宏梅主持开幕式,遵义师范学院副校长王小波致欢迎词,他介绍了遵义师范学院发展历程和取得的成绩,特别是近年来在推动贵州四大文化工程之红色文化工程方面所做的工作和取得的成就,并对参加此次学术年会的领导、嘉宾及学者表示热烈欢迎。

王小波致辞

遵义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谢国蕾在致辞中介绍了近现代遵义文化与文学的发展历程,从以郑珍、莫友芝、黎庶昌为代表的沙滩文化到贵州新文学先驱寿生、蹇先艾,从抗战时期的爱国勇士卢葆华,西迁高校浙大的竺可桢、王淦昌到当代的著名作家李发模、王华、冉正万。她说文学从不是孤芳自赏的雅事,而是与时代同呼吸,与人民共命运的壮歌,因此在革命圣地召开“推动四大文化工程,加快建设多彩贵州文化强省”为主题的贵州省中国现当代文学学术年会,有着特殊的意义。

谢国蕾讲话 

遵义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书记、副主席文万在致辞中强调,红色文化、阳明文化、民族文化与屯堡文化共同构成贵州具有代表性意义的文化谱系,这四大文化形态各具特色,共同彰显出贵州底蕴丰厚的文化魅力,为增强地域文化认同、推进文化传承创新提供了重要支撑。遵义是红色文化的重镇,在遵义召开此次学术年会,必将推动遵义红色文化的研究,加快建设多彩贵州文化强省步伐。

文万讲话

贵州中国现当代文学学会会长谢廷秋在致答谢词时首先感谢省社科联对学会工作的指导,感谢遵义师范学院对本次学术年会的大力支持和积极承办。她在讲话中表示黔北大地,文脉流长,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和丰富的红色资源,大家对学会此次在遵义的学术研讨充满了期待。她回顾总结了2025年以来学会深植贵州文学沃土,深耕专业研究,促进文学评论工作主动服务文化强省,推动学术成果转化与影响力提升,在助力贵州文学文化研究和服务社会方面所开展的工作及取得的成就,同时表示学会将继续通过扎实的学术研究为推动贵州文学事业繁荣发展作出贡献。

谢廷秋讲话

本次年会共收到46位专家学者提交的学术论文,汇集成近40万的论文集。会议精心设置了五大研讨专场:推动“四大文化工程”与贵州文学研究专场;中国式现代化与现当代文学高质量发展研究专场;贵州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专场;贵州作家专题研究专场;其他专题研究专场,各专场的认真研讨展现了中国现当代文学及贵州文学研究的时代价值。

 论文集封面

推动“四大文化工程”与贵州文学研究专场是本次会议的重要组成部分。学者们围绕抗战时期贵州红色文化的传播空间、贵州红色文学的发展历程及其文化建构等课题系统展示了贵州深厚的红色传统与历史积淀;通过屯堡文脉研究来挖掘屯堡文化的历史内涵与文化特征;而贵州多民族文学生态思想研究及仡佬族作家小说中的民族共同体书写彰显了贵州民族文化的当代传承。这一专题讨论不仅展现了学术研究与地方文化建设的深度互动,而且推动了贵州现当代文学研究与推广“四大文化工程”的有机融合,为构造多彩贵州文化强省提供了坚实的学理支撑与实践路径。

研讨会现场

中国式现代化与现当代文学高质量发展研究专场聚焦于宏观理论与文学史流变。学者们围绕中国文学现代性研究话语、现代都市小说的空间创设、何其芳的文学道路嬗变、“十七年”时期乡村空间书写变迁等议题而展开,从“市民社会”视角重审90年代文学,探讨大众文化的认知形象演变力,元电影叙事机制与文化反思等,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多元思考路径。也使贵州省的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保持宽阔的视野,与国内研究同频共振。 

研讨会现场

在贵州文学研究专场,议题涵盖蹇先艾与曦社及《爝火》的渊源考述、叶辛知青文学贵州书写的叙事演进、“贵州诗人群”油印刊物的民族精神书写、何士光与中国现代乡土小说传统、“抗战期间郁达夫贵州行”的考释及其对贵州现代文学的影响、蹇先艾作品的历时接受等多个维度,同时聚焦黔北作家卢葆华创作、欧阳黔森的城市叙事指向、冉正万的贵阳书写、戴明贤散文的贵州表达、戴冰小说的感知觉特点、黔西北作家傅立勇的文学创作、莫子北《黔东南漫记》的创作特色及伍汶宪的“潜在写作”等议题。本场讨论既有翔实的史料考据,又有深入的文本细读,既有理论深度,又有现实温度,对贵州文学的历史发掘及作家作品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研讨会现场

在本硕博交流会场,青年学子们积极发言,表现了文学研究新生代的学术热情与创新活力。

来自贵州大学、贵州师范大学、贵州财经大学、贵州民族大学、贵州师范学院、铜仁学院、遵义师范学院、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凯里学院、安顺学院、遵义医科大学、铜仁职业技术大学、贵州交通职业大学、贵州文化旅游职业学院等高校的专家学者和遵义师范学院的师生代表80余人参加会议。

本硕博交流会场

本次会议汇聚多方研究力量,既深耕贵州地域文学的独特价值与文化底蕴,又拓展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广度与深度,为推动文学研究与地域文化建设、时代发展同频共振贡献了宝贵的学术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