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贵州山区的少年到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贵州师大的这位老师说“科研就像打游戏”
贵州师范大学山地环境重点实验室里,陈华国教授正专注调试中药材成分检测仪器,他的手指掠过的试剂瓶上,贴着天麻、刺梨、黄精等贵州特色药材的标签——这些从大山里走出的“珍宝”,正是他深耕数十年的研究对象。
初心如磐:大山“恩情”点燃科研梦
“我想把山里的‘恩情’,酿成惠及大众的本领。”陈华国的科研初心,始于贵州遵义山区的童年记忆。小时候,他常看到当“赤脚医生”的父亲,用山间草药为乡亲们解除病痛——那些看似普通的野草,竟能换来乡亲们舒展的眉头与真挚的感激。“原来山里的草木,藏着治病救人的力量!”那一刻,大山馈赠的“恩情”在他心里埋下了种子。高考填报志愿时,陈华国毅然选择药学与中药学专业,从此踏上“为大山药材寻出路”的征程。数十年间,他始终记得:“我们的研究不是为了实验室里的论文,而是要让‘山货’变成百姓的‘健康消费品’,让科研成果扎进土地里、暖到人民心坎上。”
科研破界:从“药材宝库”到“国际对话”
贵州素有“中药材宝库”之称,天麻、刺梨、黄精、石斛等药材资源富集,但“资源优势”如何转化为“科研优势”是陈华国一直以来思考的重点。因此,他带领团队以“资源导向+问题导向”为锚点,围绕“贵州有什么、产业缺什么、我们能做什么”深耕不辍,用“科技赋能+品牌塑造”的双轮驱动,让贵州特色的药食同源资源走出大山、走向全国、走向国际。在国际舞台上,他坚持用“科研语言”讲好中国药材故事:通过方法学创新接轨国际标准,主动参与国际学术对话,一点点缩小中药材质量控制领域的中西认知差距。不仅如此,他还积极参与国际合作项目,研发出高效新型提取技术,更难得的是,他将这项技术引入国内并公开发表,让国内相关企业无偿共享科技红利,真正实现“科研无国界,惠民有担当”。
近年来,陈华国团队的研究更是突破学科边界,在多糖应用领域开辟新赛道:环境健康修复与食品应用升级两大方向齐头并进。其中,发表于Marine Environmental Research的《微塑料暴露对鱼类肝功能的危害:系统综述与Meta分析》,堪称具有“年度科学影响力”的代表作——它破解了微塑料生态毒理学领域的共性认知难题,更提出植物多糖在干预微塑料暴露导致的鱼类危害方面具有显著潜力,为新型污染物治理提供了“中国思路”。
“科研之路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当谈到科研生涯中遇到的困境时,陈华国感慨道,其中“卡”得最艰难的一次是关于黄精多糖的攻关。彼时,团队最初瞄准“均一多糖结构解析”,计划厘清一条主链就能突破关键,但在四个多月的实验中,粗多糖纯度始终卡在70%左右,难以达标,团队的士气跌至谷底。“方向错了,停下就是前进!”陈华国当机立断暂停实验,带领团队复盘近百份数据,向领域专家求助,重新调整研究思路。最终难题迎刃而解,他笑着说:“科研就像打游戏,‘卡壳’不是失败,是系统升级的提示音——暂停归位,求助扩容,换路迭代,再冷的板凳也能坐热。”
这份坚守换来了丰硕成果:他主持“基于肠道微生物介导的仙人掌功能性低聚糖调控糖脂代谢作用机制研究”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贵州特色中药民族药质量控制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等省部级科技研项目20余项;获贵州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贵州省科成果转化二等奖,贵州省自然科学二等奖;获国家发明专利20余项;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Carbohydrate Polymer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logical Macromolecules等期刊发表论文80余篇,其中50余篇被SCI收录;还牵头制/修订6项地方药材质量标准——每一项成果,都为贵州大健康产业注入了强劲动能。
育人传灯:严爱相济照亮成长路
在科研与教学的双赛道上,陈华国始终步履不停,用“严在学术、暖在人心”的理念,为学生点亮成长之路。
面对本科生,他精心打造《百年诺贝尔奖回顾》《常见疾病防治》两门特色课程,把自己的科研案例搬进课堂:讲微塑料研究时,同步科普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谈黄精多糖攻关时,传递“科研要扎根实际”的初心。他不只传授知识,更常对学生说:“科研不是为了发论文,是要用创新思维驱动实践,懂医学、能担当,才能成为国家需要的人。”
培养研究生,他有一套清晰的“两步策略”:第一步,与学生深度沟通定目标,再并肩作战破难题,频繁的讨论中凝聚共识;第二步,帮学生搭建知识体系,把零散的知识点串成“系统框架”,为后续科研筑牢根基。
“严格”是学生对陈华国的共同印象。山地环境重点实验室分析化学专业2023级研究生邓红梅至今记得一次实验经历:为赶进度,她省略了自认为“无关紧要”的对照组,没吃透原理就仓促操作。陈华国检查记录时当即叫停并对她说:“实验容不得半点马虎,对照组是排除干扰、确保结果准确的关键!”起初邓红梅觉得是“小题大做”,直到重新梳理原理、补做实验,才真正明白这份严格的意义:“陈老师从科学思维、工匠精神、科研态度三个维度,让我终身受益。”
生活里,陈华国却是学生的“暖心家长”。邓红梅研三时陷入毕业与求职的双重迷茫,陈华国看出她的窘迫,主动找她谈心:“别慌,我们一起梳理你的优势,规划下一步。”那次谈话让她豁然开朗:“陈老师像灯塔,为我量身定制成长方案;又像家长,关心我的身心健康。能做他的学生,是我此生最大的幸运。”
数十年科研路,陈华国从大山里的追梦少年,成为入选2025年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年度科学影响力”榜单的科研工作者;数十载教学生涯,他以研促教、以教育人,为科研事业培育后备力量。他始终记得大山的“恩情”,也始终践行着“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承诺——以山为根,守护贵州药材资源;以研为刃,破解科研领域难题;以育为灯,照亮青年成长之路。这份科研与育人的双重担当,正是他最动人的“年度科学影响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