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长征丨丙安号声穿烽火

群策群力工作室 | 2025-07-30 22:44

赤水河奔流不息,在黔北的险峰深谷间劈开一道蜿蜒血脉。临河危崖之上,丙安古镇悬踞千年——青石垒砌的寨门斑驳如史册,木质吊脚楼层叠错落,似时光凝固的琴键,在云雾间奏响明清驿站的盐船号子与商贾喧声。

这里是川盐入黔的“咽喉”,古称丙滩,商殷先民渔猎的篝火、秦汉驿道的蹄痕、明清盐船的帆影,皆沉淀于赤水河冲刷的岩壁之间。学者谓之 “明清建筑活化石” ,更誉其为 “千年军商古城堡” ,东华门与太平门扼守一线天险,石板街如龙脊盘山,静述2000年沧桑。

2006年,在指挥部旧址上,全国唯一的红一军团专题陈列馆建成开放。青砖灰瓦的黔北民居内,锈迹斑斑的马灯、布满弹孔的军旗,无声诉说着当年复兴场战斗的激烈,全面展示了红军长征在赤水艰苦卓绝的征战过程和红一军团在丙安留下的历史。

长征阅读漂流活动走进这座意义非凡的陈列馆,以“读长征 书香伴我行”为主题,聚焦红色经典《小号手》片段。活动现场,蒲公英赤心支教教师刘逸琳、陈列馆讲解员吴家敏、丙安红军学校学生杨婷婷作为分享者,带领大家重回烽火岁月,感悟长征精神。

讲解员吴家敏率先分享。翻开《小号手》,她仿佛被带回硝烟弥漫的年代。书中对小号手军号的刻画,给她带来全新触动。“在陈列馆,我接触过许多长征故事,无不饱含艰辛。但《小号手》独特的笔触,让我更深理解了军号承载的使命。”她感慨道,军号在她眼中,不仅是乐器,更是信念的传递者。相比其他长征书籍描述的艰难险阻,《小号手》中的军号声,犹如穿透黑暗的光、是希望、是战士心中坚不可摧的信念锚点。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吴家敏深感肩上责任。她认为,自己在陈列馆守护、讲述这些故事,就是在进行传承长征精神的“新长征”。新时代的长征精神,体现在平凡岗位的坚守,体现在用行动传递先辈信念。《小号手》里的军号,如同灯塔,激励她不断续写对历史的敬重与精神的执着。

教师刘逸琳则从教育视角出发,分享《小号手》对学生的深刻意义:它能帮助孩子们了解历史,珍惜当下幸福生活。学生杨婷婷则以同龄人视角,讲述书中感受到的红军战士英勇无畏与坚定信念,表示要学习这种精神,努力学习,未来为祖国贡献力量。

本次活动通过阅读与分享,让长征精神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吴家敏在最后发出诚挚邀请:“我在丙安红一军团陈列馆,邀您和我一起‘读长征’,从《小号手》里聆听先辈的‘号声’,让长征精神永流传!”这场阅读漂流,必将激励更多人在新时代长征路上奋勇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