咽喉不适竟是胃在“求救”?一文读懂胃食管反流病
你是否经历过这样的困扰:喉咙像被棉花堵住般异物感强烈,晨起口苦难耐,进食后胸骨后灼热反酸,甚至夜间因剧烈咳嗽难以入睡?这些看似呼吸道或咽喉的症状,很可能是胃部疾病发出的危险信号。而引发这一系列不适的“罪魁祸首”,就是胃食管反流病。
胃食管反流病的核心机制在于食管与胃连接处的 “阀门”—— 食管下括约肌功能失调,这个约 3-4 厘米长的环形肌肉群,正常情况下如同智能闸门:进食时自动开启让食物通过,餐后立即闭合防止胃酸反流,但长期吸烟、肥胖、高脂饮食等因素会削弱食管下括约肌的张力,导致胃酸、胃蛋白酶甚至胆汁逆流至食管,引发烧心、胸痛等典型症状,更会通过迷走神经反射影响咽喉、气道等部位。
面对胃食管反流病复杂的临床表现,专业诊断尤为关键,消化内科医生通常会结合胃镜检查、24 小时食管 pH 监测和食管测压等手段:内镜可直观观察食管黏膜损伤程度,pH监测能精准捕捉夜间反流高峰,而食管测压则用于评估食管下括约肌压力是否达标。
胃食管反流病的复发率高达70%,因此生活方式的持续调整至关重要,除了饮食控制,还需注意压力调节,焦虑抑郁状态会通过脑肠轴加重反流,建议采用冥想、瑜伽等方式缓解精神压力,运动选择上,餐后散步20 分钟可促进胃排空,但应避免弯腰、举重物等增加腹压的动作。
根据流行病学调查,我国成人胃食管反流病的患病率约为10%-15%,且近年来呈现年轻化趋势。当身体出现持续咽喉不适、烧心反酸等症状时,切勿自行服用润喉药物,应及时到消化内科进行专业评估,通过科学诊疗与生活方式干预,避免疾病进展为严重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