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医・锋范丨鲁玉明:护“心”筑防线,医路守安康的生命卫士
心脏骤停,一个令人闻之色变的词汇,它意味着生命之钟可能戛然而止。然而,在这种危急时刻,专业人士的正确施治能够为患者争取到宝贵的救治时间。在贵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有这样一支非凡的心血管内科团队:他们与时间赛跑,为心脏骤停的患者筑起 “高速救心路”;用精湛技术破解心血管疾病的 “生命密码”;把健康守护的触角延伸到社区与乡村;他们钻研不辍,并肩前行,在医学的赛道上屡屡摘得桂冠。他们以 “心” 为灯、以 “术” 为刃,是用专业与温情守护生命跳动的 “心尖卫士”。
一盏灯:初心如磐,鲁玉明以开拓与坚守引领团队前行
“视病人如亲人,从不计较个人得失。” 这句朴素的评价,是对心血管内科学科带头人鲁玉明最真实的写照。自 1998 年从贵州医科大学毕业后,鲁玉明便深耕心血管领域,二十余年如一日,坚守在救死扶伤的第一线。他的从医之路,是 “三不怕” 精神的生动诠释 —— 不怕苦、不怕累、不怕吃亏。曾经一天内他连续完成六台复杂的冠脉手术,厚重的铅衣下是被汗水浸透的衣衫,但术后全身酸软的他仅稍作休息,便又投入到工作中。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不仅是他个人的座右铭,更成为了整个团队的行动指南。
在西南心血管医学领域,鲁玉明的名字始终与 “开拓”“引领” 紧密相连。作为西南复杂冠脉俱乐部的重要成员,他凭借精湛的介入技术,多次在全国学术舞台展示贵州风采。那些曾被认为需要转诊北上广的复杂冠脉病例,如今在他的带领下,已能在本地获得高水平救治。在学术领域, 技术创新的道路上,他的探索从未停歇:2015 年赴中国台湾进行学术交流,汇报的介入病例,由于严谨的思路,规范的操作,得到与会专家的赞扬。期间,通过与美国材料工程师深入探讨,他对生物可降解支架有了系统认知,回院后经过充分准备,成功开展贵州省第一例生物可降解支架植入术,相关事迹被《贵州都市报》报道;2017 年听闻台湾和日本专家开展远端桡动脉介入治疗后,他于同年 12 月开始实践,完成 10 余例患者治疗均 100% 成功且无相关并发症,虽最初在西南专家群中遭遇质疑,但 2019 年这项技术得到心血管大咖葛均波院士认可,他更参与制定《经远端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诊疗中国专家共识》,并成为全国 “大拇指俱乐部” 秘书,是贵州唯一获此资格的专家。
专业领域的深耕,让他收获了行业的广泛认可。在学术任职上,他身兼国家级及省内多项任职,这些任职既是荣誉,更是他推动区域心血管医学发展的责任见证。
他不仅是技术创新的先行者,更是基层医疗的播种人。数年间,他带领团队走遍周边县市,手把手指导二级医院建立导管室,从零开始培养介入团队。如今,这些曾经连基础心脏造影都难以开展的医院,已能独立完成急诊 PCI 等介入手术,真正实现了 “大病不出县” 的医改目标,在技术传承方面,他组织安排了多期“筑心论道”,“筑城中青年介入沙龙”系列学术活动,为年轻医师提供展示平台。
第四届“筑心论道”暨筑城青年医师介入沙龙
在临床带教中,他既是严师又是慈父。作为 2017 年起受聘的贵州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他坚持 “临床与科研并重” 的培养理念,更注重给年轻医生实践机会,多次放手让年轻大夫在指导下主刀,白天带学生泡在导管室锤炼技术,晚上领着团队挑灯研讨病例。他常说:“医生的成长没有捷径,唯有在患者床边积累,在手术台前磨砺。” 从三甲医院到基层卫生院,从手术演示台到乡村义诊现场,鲁玉明用双脚丈量着贵州心血管健康发展的每一步,更用满腔热忱点燃了基层医疗的希望之火。
一束光:生死时速,专业守护生命之光
2024年8月9日,贵阳龙洞堡机场上演了一场惊心动魄的生死救援。一位外省来黔的老人突发急性心肌梗死,生命危在旦夕。当医院收到患者求助信息时,坐诊主治医师张正迅速启动胸痛绿色通道,多学科联动为患者实施救治。
冠脉造影显示,老人的前降支近中段完全闭塞,情况十分危急。面对患者家属的犹豫与不安,团队凭借鲁玉明传承的技术自信与沟通耐心,详细解释病情的紧迫性与手术的可行性,用专业与信心赢得了信任。最终成功为患者实施血管重建术,闭塞血管顺利开通,患者转危为安。
术后,患者恢复迅速,家属送来锦旗致谢。这面锦旗成为心血管内科团队 “不分地域、只为生命” 的最好见证,也是对他们专业与爱心的最高赞誉。
一团火:深耕不辍,团队实力铸就健康堡垒
在鲁玉明的带领下,贵阳市第一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团队不仅拥有温情,更具备硬核实力。他们以 “学无止境、精益求精” 为信念,在医学领域不断突破,取得了累累硕果。
特色技术筑壁垒,精准诊疗护心脉
作为贵州省(第一批)重点专科,团队在鲁玉明的引领下,构建了覆盖心血管疾病诊疗全链条的特色技术体系。科室熟练开展冠脉内血管超声技术、冠脉内血流储备分数测定、主动脉球囊反搏技术等前沿项目,其中鲁玉明率先引入的冠脉内旋磨技术,成功打破了区域复杂冠脉病变治疗的瓶颈,让曾经需要转诊北上广的疑难病例在本地就能得到高水平救治。此外,科室还建立了标准化体外反搏中心,通过无创物理治疗改善患者血液循环,为心脏康复提供了有力支撑。这些技术的落地,让贵州患者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与国内顶尖水平同步的诊疗服务。
中心建设筑防线
在鲁玉明的推动下,团队在科室建设上持续发力,带领团队斩获多项国家级中心认证:相继通过国家胸痛中心(标准版)再认证、心衰中心建设单位授牌、心脏康复中心认证及体外反搏中心认证(贵州省第一家),成功获批多项国家级、省级重点中心称号。为实现心血管疾病患者规范化救治,心血管内科持续优化诊疗流程、强化全周期管理,构建 “院前急救 + 院内绿色通道” 的多学科协同救治网络,不断提升救治水平,推动区域内心血管疾病诊疗技术发展。
贵阳市第一人民医院荣获“心衰中心建设单位”授牌,“国家胸痛中心(标准版)”再认证
学术竞技展锋芒
2024年12月,在国家卫健委人口文化发展中心举办的 “黄金话筒病例大赛” 全国总决赛上,科室杨熙医师历经层层角逐,凭借对复杂病例的生动解析和对医学精神的深情诠释,最终斩获全国第三名。同年,在贵州省 “临床心血管病学知识和影像识别友谊 PK 赛” 中,姚天阳、罗坤、许文三位医师组成的团队,在全省 17 支精英队伍中脱颖而出。从基础理论到前沿研究,从病例剖析到双语答题,他们凭借扎实的知识储备和默契配合,最终摘得一等奖,展现了团队的综合实力。
左4为杨熙医师荣获“黄金话筒病例大赛”全国总决赛第三名
专病服务创模式
心血管内科始终秉持 “服务患者,造福社会” 的宗旨,构建起一套集救治与康复功能于一体的冠心病专病管理体系。该体系实现胸痛救治 “第一公里” 的快速响应与心脏康复 “最后一公里” 的有效衔接,为患者在最短时间内实施救治,并最大程度促进生活功能恢复。在 2024 年 “心血管内科专病服务能力促进项目(西部)” 中,团队 “冠心病专病管理案例” 获评 “十佳案例(地市级医院)”。
贵阳市第一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在心血管内科专病服务能力促进项目(西部)地市级决赛中荣获“十佳案例”
一份诺:医心不改,向健康未来继续前行
走进贵阳市第一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无论是鲁玉明办公室里写满感激的合影,还是急诊室中每一次争分夺秒的生命救援;无论是学术赛场上的自信风采,还是社区义诊中的耐心讲解,都见证了这支团队对 “服务患者,造福社会” 诺言的坚守。
这支有温度、有实力、有担当的团队,将继续以鲁玉明的初心为引领,带着患者的信任与期待,在心血管健康的赛道上不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