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见贵图 | 国家级古籍修复“大本营”落地贵州
从179部古籍入选“国珍”,到国家级传习所+培训班双落地,标志着贵州正成为全国古籍保护“主阵地”。
记者 应腾
贵州古籍修复拿下一个“国字号”招牌!10月27日,国家级古籍修复技艺传习中心贵州传习所,正式落户贵州省图书馆。
同一天,传统拜师仪式庄重举行,全国少数民族古籍修复技术培训班也同步开班。这不仅为贵州古籍保护注入“国家级”力量,更标志着贵州正迈向全国古籍保护的“主阵地”。
国家级古籍修复技艺传习中心贵州传习所,落户贵州省图书馆
首先来看第一个问题:贵州凭什么成为“古籍修复重镇”?
“在国家少数民族古籍抢救保护工程中,贵州凭借179部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的亮眼成绩引发关注,其中少数民族古籍占比超77%,多达138部,既有苗族史诗、侗族歌谣抄本、还有水族水文记录。”在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办公室副主任萨仁高娃看来,贵州成为“古籍修复重镇”的底气,是丰富的民族古籍资源,特别是稀缺的水文典籍,“贵州是多民族文化交融的‘宝藏之地’,民族古籍不仅是历史的活化石,更是全国古籍独一份的修复实践资源。”
贵州古籍修复拿下一个“国字号”招牌
再来看第二个问题:在贵州建立“国字号”古籍修复传习所,意味着什么?
先来看传习所的成绩——截至目前,全国已建51家国家级古籍修复技艺传习所,累计收徒400余人,修复古籍4万余册/件,像清代皇室藏书“天禄琳琅”珍本;《永乐大典》“湖”字册、“西夏文献”等我国重大古籍修复项目,都是传习导师“师带徒”模式修复的成果。
如今,贵州古籍修复正式加入“国家队”,意味着将直接打通国家级修复资源与地方需求的“绿色通道”,专门培养本土修复人才,让贵州的古籍守护战拥有最强“助攻”。
值得关注的是,当天,11位来自贵州省图书馆和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图书馆的古籍修复学徒,通过传习所的落地正式拜师入门。
年轻古籍修复师在国家级古籍修复技艺传习中心贵州传习所正式拜师入门
国家级古籍修复技艺传习导师、原中山大学图书馆资深古籍修复师肖晓梅为徒弟送上“修书如修行”五个字。这不仅是师徒传承的“第一课”,更表明修书不仅是技术的锤炼,更是一场关于耐心、专注与文化担当的精神修行。
接下来,贵州传习所将采用传统的师徒传承模式,由肖晓梅亲自传授古籍修复、文献装帧等技艺。首批学徒在未来3年内,每年学习不少于200学时的集中实践课程,将系统学习并掌握多项古籍修复专业技能,为贵州培养出一批专业的古籍修复人才。
简单而庄重的拜师仪式
当天,第十六期全国少数民族古籍修复技术培训班也正式开班。来自全国16个省、市、自治区的30名修复师来到贵州,开启为期近一个月的“特训”。本次培训重点攻关水文古籍修复,肖晓梅将带领学员聚焦水文古籍修复这一专业领域,对学员作实践指导。
“水文古籍修复是贵州的特色领域,这次培训就是要培养更多能‘救’民族古籍的‘专科医生’。”肖晓梅认为,贵州的水文古籍具有独特性和稀缺性,希望通过培训培养专业人才,能够更好地保护和修复这些珍贵的民族古籍。
第十六期全国少数民族古籍修复技术培训班开班
从179部古籍入选“国珍”,到国家级传习所+培训班双落地,标志着贵州正成为全国古籍保护“主阵地”。
“传习所的建立,能系统培养本地的古籍修复人才,为古籍保护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保障。”贵州省图书馆馆长彭银告诉记者,国家级传习所落地贵州,有助于深入挖掘和传承贵州地区的历史文化内涵,让更多人了解和认识贵州的古籍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传习所将发挥平台优势,履行古籍修复人才培养责任,持续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加强科技赋能传统文化,培养更多优秀新生力量,让珍贵的古籍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国家级古籍修复“大本营”落地贵州,民族文化守护再升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