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黔沿|馆校携手科教育师“充电”贵阳 场馆资源秒变“优质课单”
为深入贯彻落实《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助力中小学教师队伍科学教育能力建设,推动现代科技馆体系与学校教育深度融合。10月26日至30日,由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和中国科协科普部指导,中国科技馆主办,贵州科技馆承办的“2025年馆校合作中小学教师科学教育实践能力提升项目”在贵州广播电视台正式启动。本次活动围绕“基于科技馆科普资源的项目式课程开发”为核心内容开展,汇聚来自广西、海南、贵州三省(区)的中小学教师及科技馆科技辅导员代表70余人,通过“理论授课+实践研讨+实地调研”三维模式,为科学教育工作者搭建起交流学习、协同创新的专业平台。
“为中国的未来播撒科学的种子,点燃青少年对世界的好奇心,是科协组织和教育部门共同肩负的时代使命”。贵州科技馆馆长滕英杰在开班仪式发言时说道。她表示,此次培训,主要围绕把握时代方位,充分认识科学教师的崇高使命;聚焦核心能力建设,全面塑造高素质教师队伍;坚持系统协同观念,扎实推进科技教育高质量发展三方面开展深入的学习与交流。本次培训班课程设置既有政策解读与理论讲授,也有案例分享与实践演练,希望大家珍惜机会,深入研讨、积极转化,真正做到学有所思、学有所获、学有所用。
据了解,在活动正式开始之前,学员们统一前往贵州科技馆参观走进大数据、智慧基石、感知世界、人体奥秘、中国月球探测专题科普展等主题展区,进一步探究展品特性与教育价值,为后续项目式课程开发筑牢实践基础。
培训期间,特邀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王晶莹、东南大学教授周建中等高校专家,中国科技馆、山西科技馆、江西科技馆等地方科技馆资深从业者组成授课专家团队,从学术前沿、场馆实践、教学落地三个维度构建立体课程体系,打破“单一领域授课”局限。并通过“发布任务—分组研讨—案例分享—成果汇报”的闭环式教学模式,引导学员将科技馆的资源、互动体验项目转化为可落地的项目式课程方案。除此以外,活动期间还增加了实地考察环节,特别安排前往龙里茶香村刺梨种植基地、贵州恒力源天然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进行调研,让教师们在了解贵州特色产业科技成果的过程中,同步探索“地方特色资源与科学课程结合”新路径,进一步丰富课程开发的本土视角。
开班仪式之后,王晶莹作了题为《智能时代指向高阶思维发展的课程教学创新》的主旨报告,深度剖析了智能时代科学教育的变革与实践路径。指出科学教育已从“知识传授”转向“高阶思维培养”,激发学生的内驱力是科技育人落地课堂的核心引擎。
随后,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冷江山,围绕《注重人文关怀的科学教育》重点阐释了“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相融合”的育人内涵,为科技育人注入温暖的人文底色。
据悉,接下来还将迎来东南大学教授周建中《知行合一,实践育人的科技馆科普资源项目式课程设计与开发》,山西科技馆路建宏《创新理念,推动科技馆科学教育新发展》等专家的主题授课,进一步为学员提供从“理念到方法”的实操指导;同时,多场来自不同地区的项目式活动设计思路与案例分享也将陆续开展,为科学教育注入新的活力和风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