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眼识“菌”,这些辨别技巧要掌握
大健康事业部 | 2025-07-17 17:44
要想科学安全地食用野生菌,学会辨别毒菌是至关重要的一步。很多人存在一个误区,认为颜色鲜艳的野生菌才有毒,颜色朴素的就可以放心食用。其实不然,有些毒菌颜色并不鲜艳,甚至和可食用的野生菌长得几乎一模一样,仅凭颜色来判断是非常不可靠的。比如致命的白毒伞,外表洁白朴素,很容易让人误认为是可食用的菌类。
我们可以从野生菌的生长环境来进行初步辨别。一般来说,可食用的野生菌大多生长在干净、通风良好的草地、松林或栎树林中,周围环境较为整洁。而毒菌则常常生长在阴暗、潮湿、污秽的地方,比如腐烂的树叶堆、污水边等。不过,这也不是绝对的,不能仅仅依靠生长环境就下定论,还需要结合其他特征进行综合判断。
另外,观察野生菌的分泌物和气味也能帮助我们辨别。新鲜的可食用野生菌在被折断后,其分泌物通常是清亮的,而且没有特殊的异味。而一些毒菌在被折断后,分泌物可能是浑浊的,颜色多为白色、黄色或红色等,并且可能会散发出刺鼻、腥臭等难闻的气味。同时,我们还可以看野生菌的菌盖和菌柄,有些毒菌的菌盖上会有凸起的斑点、鳞片或菌环,菌柄上可能有菌托,这些特征在可食用菌上相对较少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