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阿达西-阿里木,烟火不凉十五年!

大健康事业部 | 2025-07-31 11:22

村超采访中,突然看到直播间里,一个熟悉的身影正在接受采访——头戴小花帽,笑容质朴,胡须已见花白。我心头一震,几乎是本能地推动焦距,镜头瞬间锁定了那个熟悉的身影。

“阿里木!是他!” 我脱口而出,我向身边的观众介绍:“十几年前我采访过他,是位老朋友了,感动中国的‘烤串慈善家’!”

没想到过了一会儿,阿里木结束采访,匆匆赶往场地准备晚上的演出。就在这片喧腾的绿茵场边,我们相遇了,我大喊一声“阿里木!”

他眼睛一亮,惊喜的向我走来!这不是简单的老友重逢。站在贵州榕江村超这片热土上,眼前的阿里木,瞬间连接起十几年前贵州台演播室的记忆。

那时,他是我们台《中国农民工》的“草根英雄”——在毕节街头,一串羊肉串一串羊肉串地攒钱,硬是资助了上百名贫困学生。

采访他的细节历历在目:他对自己苛刻,租最便宜的房子,吃最简单的饭,甚至却把毕节政府奖励他扑救山火的几百块,连同身上最后的钱,毫不犹豫塞给了交不起学费的孩子。

“钱嘛,花在该花的地方,才叫值钱。”这句带着新疆口音的朴实道理,至今振聋发聩。

十五年过去,时代在变,热点在换,但阿里木的“烤串哲学”没变——把辛苦挣来的“小钱”,汇聚成照亮他人的“大光”。今年六月,榕江遭遇洪水,消息传到新疆,阿里木坐不住了。

他揣着辛苦积攒的20万元,跨越近4000公里,直接买了11头牛送到抗洪一线的食堂。

你看,阿里木不是简单地捐款,而是挽起袖子,在临时厨房里切肉、做饭,用最熟悉的烟火气给受灾群众和救援人员带去慰藉。

“贵州是我第二个家,”他说得理所当然,“家里有事,能不来搭把手吗?”

村超重启,他又再次来到村超,他带来的不只是新疆甜瓜和象征团结的56颗石榴(他特意数过),更是一种穿越时空的精神印证。

当“村超”点燃了草根的热情与活力,阿里木的出现,像是一股熟悉的暖流汇入其中。

他的善举没有惊天动地的口号,只有“家里有事,来帮忙”的实在;他的慈善没有复杂的模式,就是把“烤串攒下”的钱,换成灾区急需的牛肉、甜瓜和石榴,直接送到需要的人手上。

看着村超直播大屏上的阿里木,我突然觉得阿里木的价值,不在于他曾经多么“感动中国”,而在于这份感动,从未因时间流逝或光环褪去而冷却。他像一颗恒星,持续散发着温暖的光!

所以在“村超”所代表的草根力量蓬勃兴起的今天,阿里木的故事更显珍贵——它告诉我们,真正的正能量,不是转瞬即逝的流量,而是像他手中的烤串一样,经得起烟熏火燎,历久弥香。

我们匆匆告别,他匆匆奔向舞台的背影,和十几年前毕节街头收摊时一样坚定。变的是岁月风霜,不变的是那份刻在骨子里的古道热肠——一个普通人,用最平凡的方式,十几年如一日地守护着心中的道义与温度。这份坚持本身,就是对这个时代最有力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