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心”出发 赋能成长|中宣部-北师大“圆梦工程”赋能兴仁市农村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志愿服务活动侧记
为促进广大农村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发展,中宣部、北京师范大学开展2025年“圆梦工程”——农村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志愿服务项目,旨在为农村地区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专业支持与指导,推动农村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化、科学化与规范化发展。
暑假志愿服务活动
自2025年5月该项目在黔西南州兴仁市启动以来,志愿服务团队围绕心理健康、安全防护教育、文化浸润体验、家校协同指导等,有效推动项目落地见效。
创新载体,赋能健康成长
“被同学起外号,觉得不舒服怎么办?”“别人开玩笑说‘你不行’,心里有点难过该怎么回应?”
7月29日,在兴仁市巴铃镇大普村活动里,“圆梦工程”——暑假“心援行动”志愿者针对“被开玩笑”“难拒绝他人”等农村未成年人常见心理困扰,通过角色扮演教学“说感受划边界”“温柔坚定拒绝”的方法,让原本犹豫怯懦的孩子逐渐能大声说出“我不可以”,显著提升农村孩子自我边界意识与沟通表达能力。8月14日,在兴仁市东湖街道新房子村的暑期课堂上,志愿者们以“我是谁”为主题,引导孩子发掘“爱笑”“会整理书桌”等隐藏优点,学生们在“闯关游戏”后深刻感悟“坚持一下,困难就会变小”,有效增强了孩子们的自我认知与抗挫折能力……
丰富多彩的暑假活动
在一场场活动中,志愿服务团队摒弃传统说教式宣讲,以团体游戏、情景模拟为互动载体,将心理健康知识融入趣味活动等方式,不仅让心理健康知识深入孩子们的心里,更帮助孩子们掌握实用的心理调节技巧,切实提升孩子们的心理健康水平和抗压能力。
聚焦重点,安全防范入心
针对孩子安全风险问题,志愿服务团队创新宣传引导形式,将防性侵、防溺水、防欺凌等安全知识转化为生动易懂的课堂内容。
活动中,志愿者们以“猜心游戏”(运算得“520”)调动现场氛围,再通过真实案例深入解析性骚扰定义,设置“经理胁迫职员”“家教不当接触”等情景表演,并通过“身体红绿灯”标记与“老南瓜模拟子宫”体验等等,让孩子在沉浸式演绎中熟练掌握“大声说不、及时求助”等关键技巧的同时,让孩子们感受生命的珍贵。活动后抽查显示,参与活动的孩子们均能准确辨别性侵行为并说出正确应对方法。
此外,志愿团队还聚焦暑假防溺水、防欺凌等,在活动现场以《孤泳者》歌曲切入,生动科普“2 分钟溺水失意识”的危险常识,现场教授“仰漂呼救”“不盲目施救”等实用技能,参与孩子均能正确演示仰漂动作,切实增强了孩子们防溺水的意识。在开展的防欺凌教育宣传中,志愿者们给出了“遇欺凌找老师、留证据”的“能量锦囊”,切实提升孩子自我保护能力。
文体润心,特色育人凸显
志愿服务团队以“五育润心”理念为指引,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传统工艺作为心理培育载体,推动心理健康教育与文体教育融合,既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又培养孩子专注、自信、抗压等积极健康的心理品质。
活动中,志愿团队的老师带领孩子们通过扎染、油纸伞、草帽制作等,创新性融入曼陀罗绘画元素,孩子通过猜油纸伞名称、绘制专属图案,将自我保护意识融入艺术创作的同时,让孩子们充分发挥想象力,画出星空、恐龙等专属设计的油伞、草帽等,让孩子们在感受传统工艺魅力的同时,激发孩子们的创作热情和自信表达能力,不仅让农村孩子近距离接触非遗与传统工艺,还让孩子们在创作过程培育了积极健康的心理品质,达到了“文化传承+心理育人”的双重效果。
与此同时,兴仁市各中小学还积极开展了校园足球赛、篮球赛、健心跑等活动,将“以体润心”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融入多样校园活动中,不仅培养孩子的情绪管理与团队协作能力,还让孩子们在运动中磨炼意志,以积极心态直面困难、解决困难。
自“圆梦工程”落地兴仁市以来,北师大“圆梦工程”优质资源直达基层,北师大专家、省级专家与地方教研员、骨干教师协同发力,有力促进了优质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的辐射与共享,有效提升了识别、预防和应对学生心理问题的能力,共同推动农村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迈上新台阶。
来源:兴仁融媒
编辑:王 丹 龙志忍(实习)
责编:王 军
编审:张 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