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制造丨数据“新特产”如何改变贵州
从全国首个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到“东数西算”重要枢纽,数据已成为推动贵州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数据显示,贵州数字经济增速连续9年位居全国前列。如今,这个贵州的“新特产”,正被不断挖掘、加工、应用,并“卖”向全国,深刻改变着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

贵州台记者刘粒粒:大数据在贵州做的,可能比你想象的多一点。这里是全省超市零售业最大的常温仓库,每年有超过30亿元的货物从这里配送到全省各地。而配送的准确率已经达到99.99%,因为准确率太高,所以门店取消了验货环节。

贵州合力超市集团物流部负责人杨飞虎介绍,所有作业,包括转运、搬运、装车、收货、拣货都是扫描来解决,每个环节,智慧仓储系统计算出来以后主动把任务推送给员工,现在一天最高峰出5万箱货,劳动效率提升了30%左右。

贵州合力超市集团生鲜物流副经理谭雪飞告诉记者,刚开始收取供应商的证件资料全部靠人工一张一张去核对纸质单据,每个单品要核对三张,每天是几千张,要花三个小时,更新系统以后,商品的标签、信息、订单量、订单的件数全部在标签上,进行标签扫描,整个订单信息已经进入了系统。
仓库的智能化是数据“新特产”对实体经济的赋能,在中国电信贵州公司信息园,数据则实现了从存到算的转变。

中国电信贵州公司信息园算力中心副总经理田林青告诉记者,《哪吒2》大量渲染都在信息园来完成,当前智算资源已经超过了1万P,预计在2026年超过3万P。当前在和行业头部的渲染企业加强合作,依托于信息园基础算力的能力为影视的渲染、行业上的一些应用,包括气象分析领域、酒类基础的酿造、城市管理上面提供相应的能力。
目前,贵州在建及投运的49个数据中心,总算力规模超过92.6EFlops,智算占比、国产化率、区域集中度均超过90%,成为全国智算能力最强、智算资源最多的地区之一。但要真正让数据成为“特产”,还要将数据用好、用足。近年来,贵州持续推动数据产业向生态聚集,强调坚持算力、数据、应用、产业协同联动,直接服务于各行业的垂类大模型。在贵阳清镇这家养鸡场,已经实现了大模型指导养殖。

贵州台记者刘粒粒:经过两轮雾化消毒,我们已经来到了鸡舍外围,这条中央集蛋线正在将鸡蛋从鸡舍运到蛋库,这里每天可以产出鸡蛋17万枚,我身后的鸡舍里每一个都存栏蛋鸡78000羽左右,但每个蛋舍只需要一位饲养员,因为大模型生成的精细化养殖方案已经发送到养殖户手机上。

贵州航天智慧农业有限公司智慧农业研究院副院长李露林介绍,每天的耗料、体重、死淘,每个品种每一个阶段它有一个标准,通过模型计算出来,1个鸡舍里布置有4套传感器,每次上饲料和下饲料的时候,称重这个数据会实时传到平台,就可以算出鸡吃的只耗料,根据模型可以判断这只鸡今天有没有达标。

贵阳农投小坡蛋鸡厂厂长章红告诉记者,现在平台有个报警,比如说哪一栋鸡舍采食量不够、产蛋率没达标,在手机端就有提示,可以收到查看,现在采食量、产蛋量都有逐步提升,产蛋量能提升4到5个点。

现在,这家公司的鸡蛋直接供应到贵阳533所学校、盒马鲜生等大型商超。传统刺绣领域也在和数据“新特产”结合,今年9月,运用大模型设计出来的贵州苗绣产品亮相中国国际时装周。

贵州舞水云台旅游商品开发有限公司产品设计师张瑾娆说,大模型上有大概超过5000款的传统纹样, 现在和手机壳、奶粉企业进行合作。AI大模型辅助设计,大概一分钟可以生成几十张图片。

贵州舞水云台旅游商品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龙禄颖表示,专注于苗族刺绣非遗的AI大模型收集了近三十年苗绣纹样数据信息,以往要两周的设计时间现在两天就能完成设计初稿。

作为“新特产”,贵州的数据不仅用得好,也卖得好。在自动驾驶、人脸识别、生成式大模型等运用中,数据标注让AI读懂图像、文字,而贵州是全国最早发展数据标注产业的地区之一,重点培育数据标注企业20多家。这家位于贵安新区的数据标注企业为省外的智能驾驶汽车厂提供服务。

瓴泓智能科技(贵州)有限公司纪查部总监王平富介绍,拿智驾来举例,做3D框每个月都能突破上千万个框,公司规划在2026年实现营收破亿,2030年成为这个行业的领头羊。

就在这个月,贵州推出25条措施,推动数据标注在内的数据产业加速发展。到2027年,贵州预计要打造500个以上大模型应用场景,作为“中国数谷”发展的新型特产,数据正在从存储对象转变为生产要素,既服务于本地特色产业又通过数字产业辐射全国。从“东数西算”的算力底座,到“一业一模型”的精准赋能,贵州正持续探索一条以数据要素驱动高质量发展的特色路径。
来源:施秉融媒 吴昌前 杨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