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2025年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融合创新·数字赋能——共建中国-东盟职业教育发展新生态”论坛召开
7月27日,由贵州建设职业技术学院等5所高职院校联合主办的“融合创新·数字赋能——共建中国-东盟职业教育发展新生态”论坛在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永久会址召开。东南亚教育部长组织秘书长哈必芭·阿卜杜勒·拉希姆博士视频致辞。贵州省教育厅党组成员、副厅长、省委教育工委委员白震,中国-东盟中心教育文化旅游部主任贺迪,东南亚教育部长组织技术教育发展区域中心宋亨艾,老挝国家工商会副主席赛班迪・拉宋,贵州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李扬波等出席开幕式并致辞,中国和东盟教育官员、外交使节、相关院校书记、校长、专家、青年学者及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外宾等近100人参加。贵州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校长万山主持开幕式并致闭幕辞。
论坛现场
白震在致辞中表示,近年来,贵州以敏锐的洞察力和果敢的行动力,奋力在实施数字经济战略上抢新机,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高质量发展之路。贵州省教育厅深入贯彻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部署,积极推进职业院校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数字资源开发利用、拓宽智慧化应用场景、深化教育评价改革、提高数字化管理能力,在职业教育智慧云平台建设、智慧校园应用推广及数字教育国际合作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效,为职业院校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信息化支撑与保障,推动贵州职业教育迈入数字化新时代。
贵州省教育厅党组成员、副厅长、省委教育工委委员白震致辞
贺迪表示,职业教育作为国家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受到东盟各国政府、家庭及青年学生的广泛关注。目前,中国与东盟国家在职业教育领域的合作取得了显著进展。中国-东盟中心作为东盟十国与中国共同建立的政府间国际组织,未来将继续秉持双方领导人共识,深化务实合作,通过加强政策对话、扩大资源共享、协同各方力量,推动中国与东盟国家职业教育交流合作,助力职业教育蓬勃发展,夯实民心相通之基。
中国-东盟中心教育文化旅游部主任贺迪致辞
李扬波介绍到,贵州建设职业技术学院作为全国首批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实验校,始终秉持“厚德,精技,乐学,善教”的校训,践行“学鲁班精神,做大国工匠”的育人理念,坚持“山地建楼宇·智慧筑黔城”的专业特色,以创建智慧校园为契机,以场景重建、数据驱动为抓手,不断加大软、硬件设施数字化建设,积极推进数字化赋能产教融合、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管理服务等工作,为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他强调,本次论坛对深化中国-东盟数字教育合作意义重大,希望与会嘉宾深入研讨,共商数字化转型新方案、共建智慧化育人新生态、共享数字化发展新成果,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贵州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李扬波致辞
在数字化平台展示环节中,东南亚教育部长组织技术教育发展区域中心宋亨艾,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组委会秘书处陈文益,贵州建设职业技术学院李颖柯依次介绍了中国-东盟技术教育合作平台、中国-东盟多彩智慧学院以及建筑AI大模型。
东南亚教育部长组织技术教育发展区域中心宋亨艾展示数字化平台
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组委会秘书处陈文益展示数字化平台
贵州建设职业技术学院李颖柯展示数字化平台
上海城建职业学院王强,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王静,广东教育国际交流协会陈光荣,中建钢构检测维保公司彭芳,马来西亚苏丹阿末沙理工学院Ms.WanZuraida BintiWan Yusoff,印尼玛琅国立理工学院Prof.IR.Ratih lndri Hapsari,ST.,MT.Ph.D等国内外专家学者紧紧围绕数字化教育如何重塑职业教育体系,人工智能技术在建筑行业中应用,现场工程师的数字学院实践探索,职教出海及数字化资源建设的实践经验等主题作了主旨发言。
主旨演讲结束后,老挝驻华使馆教育文化参赞苏提达代表东盟使节致辞,对论坛的意义和积极影响给予了高度评价,并期待中国与东盟能够以“教随产出、校企同行”为舟、以“数字赋能、标准共筑”为桨,通过强化合作、深化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推进本土化发展路径等方式,共同构建创新融合、数字赋能、开放共享的职教新生态,携手驶向中国-东盟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蓝海。
老挝驻华使馆教育文化参赞苏提达致辞
在中国-东盟“未来建筑师”夏令营闭幕仪式上,三位来自东盟国家的青年学生代表分享了参与中国-东盟“未来建筑师”夏令营的难忘体验。现场举行了颁奖仪式、发起了青年倡议,进行了集体表演,充分展现了青年学子在跨文化对话中的蓬勃朝气与人文情怀。
中国-东盟国际青年交流活动集体表演
论坛最后,举行了签约仪式。贵州建设职业技术学院与印尼玛琅国立理工学院签署了合作协议。此外,省内4所高职院校也与东盟国家的多所高校进行了现场签约。
贵州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校长万山与印尼玛琅国立理工学院副校长拉蒂·英德丽·哈普萨丽签署合作协议
本次论坛紧扣“融合创新·数字赋能”主题,旨在推动中国与东盟国家在数字教育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共建中国-东盟国际青年交流活动集体表演标准,推动中国职业院校师资国际化、教学与课程国际化,进一步探索创新人才培养合作模式,实现多方合作共赢。
记者 梁国攀 柴 睿 实习生 孟瑞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