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医科大学以美育人 以文化人 探索多元美育新路径
贵州医科大学立足新时代美育教育要求,自2021年起,学校积极创新教育模式,开设了独具特色的“医+艺+E”美育通识选修课程。该课程打破传统学科界限,将传统艺术、现代技术与医学人文深度融合,构建起“文化传承+实践创新+综合素养”的美育育人体系,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医学人才注入新活力。
秉承“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理念,将美育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截至目前,学校美育系列课程已成功举办10余期,吸引了全校各专业学生的广泛参与,成为我校美育改革的一张亮丽名片。课程体系通过艺术表达与医学理念的融入,帮助学生在专业学习之外,培养审美能力、创新思维与社会责任感。
一曲《秋风词》、余韵琴悠长。古琴课堂上,指尖轻抚琴弦的刹那,悠扬琴音如山间清泉流淌。课程以小班化教学,专业教师一对一指导,从"仙翁操"的初学者指法到"流水"的七十二滚拂,学生在琴声中探寻中医"天人合一"的哲学意蕴。该课程以"琴心养医德"为主线,将古琴减压疗愈功能与医学人文精神结合,学生在《黄莺吟》的轻快的旋律中领略“黄莺金衣簇,双双语,桃杏花深处”的生机与活力,体会古琴艺术的灵动之美。
古音润医心
同时,学校设立了古琴社团,为古琴爱好者提供了更广阔的学习与交流平台。社团定期举办雅集活动,成员们在活动中抚琴交流、分享学习心得与感悟,体验古琴艺术的独特魅力。当医学生在琴声中完成从"技"到"道"的蜕变,千年雅乐已化作滋养医者仁心的精神甘霖。
一把剪刀、一方红纸,同学们在剪纸课堂上以刀为笔,勾勒出“慧心巧手链医情”的医学主题作品。从传统纹样到现代医学符号,一幅幅剪纸作品既传承了非遗文化的精髓,又融入了医学人文关怀。课程不仅让学生感受剪纸艺术的魅力,更通过创意设计传递医者仁心,让传统文化在创新中焕发新生。
巧手绘医情
茶艺课堂上,学生们亲手采茶、炒青、冲泡,沉浸式体验茶文化的千年韵味。学校将思政教育融入茶艺教学,通过“理论+实践”模式,引导学生从一片茶叶中读懂中华文明的厚重。学生在品茗中感悟“和敬清寂”的茶道精神,在茶席间体悟文化自信与家国情怀,让传统文化成为滋养心灵的生动教材。
思政润无声
合奏育匠心
《形体礼仪与健康》课堂上,学生们通过形体训练矫正体态,学习职场礼仪规范。课程将医学人文与职业素养结合,帮助未来医务工作者塑造优雅得体的职业形象。同学们感慨:“课程让我明白,医生的专业不仅体现在技术上,更应传递出温暖与信任的气质。”
礼育职业素养
面对数字化浪潮,《短视频制作》课程将医学知识与新媒体技术深度融合。学生运用AI剪辑、虚拟拍摄等技术,创作出“一分钟急救指南”“中医养生小课堂”等趣味科普视频。课程打破传统教学模式,通过手机拍摄、智能编辑等实践,让医学生掌握“用镜头传递医学温度”的新技能。
数字讲好医学故事
音乐是心灵的良药,通过歌声陶冶情操,让学生在医学道路上始终保持人文温度。在《歌曲赏析与实践》课堂上,从中国民歌到影视金曲,同学们通过赏析与演唱感受音乐的魅力。期末考核中,合唱《我和我的祖国》的磅礴气势与独唱《贝加尔湖畔》的婉转悠扬相映成趣。
歌声润心田
未来,学校将继续深化美育课程改革,打造更多“有深度、有温度、有特色”的美育品牌,为培养“医术精湛、人文深厚”的新时代医者贡献智慧与力量。未来,学校将继续深化“医+艺+E”课程体系建设,进一步丰富课程内容,完善教学模式,为培养具有人文情怀、艺术素养与创新精神的人才提供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