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下天麻产值高
采挖的新鲜天麻。
秋高气爽,在毕节市威宁自治县观风海镇国有沙子坡林场,锯齿划开青冈木的脆响此起彼伏。林间空地上,数十名工人正弓着腰,熟练地将大段的青冈树切成长短适中的树干。
“天麻无根无叶,需要密环菌供给养分,这些青冈木就是菌丝的家。”基地负责人唐洋介绍,“我们先在木材上开槽、接种菌种,等菌丝把木材‘吃透’,才能下天麻种。”他拨开一旁覆着腐殖土的菌床,一颗颗形似芋头、表皮光滑的乌天麻露出真容,“这品种肉厚、药效足,市场认可度高,能卖到25元一斤。”
能让天麻在林场扎根,靠的不只是工人的巧劲,更有威宁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地处贵州西北部,海拔2000至2600米的高度带来冷凉气候,为林下天麻生长提供了天然温床。
“林间的潮气、树荫,我们不用额外搭棚调控温湿度,出产的天麻品相和药效都比平地种植的要好上一截。”唐洋补充道。
在贵州凌之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徐龙看来,发展林下天麻,不只是种出中药材,更是把闲置的林下空间用活了。他指着远处连绵的山头介绍,去年基地试种了1000多亩天麻,今年11月便能迎来第一批采收,眼下工人们正忙着培育菌材,争取把种植规模扩大到5000亩,让更多林地“生金”。
这种“生金”的方式,自带生态友好的基因。种植天麻时,工人只需将种子放进装有腐殖土、密环菌、木屑的塑料桶,盖上树叶遮阴即可;林间自然掉落的树叶,腐熟后形成腐质层,又能为天麻生长提供天然养分,大大减少了操作流程和投入成本。
按照天麻统计方法学,种植40平方米就算一亩,每亩产量在800至1000斤左右,预计亩产值超2万元。徐龙告诉记者,近段时间,基地每天用工都在100人左右,全是附近村镇的村民,他们大多以前外出务工,现在在林场干活,既能照顾家庭,又有稳定收入。“像锯材师傅,每天有150元工资;培育菌材是计件活,手脚快的工人一天能挣200多元。”
威宁的天麻种植,并非孤立的“单点试验”,而是全县林下经济布局的重要一环。
“近年来,我们通过封山育林、退耕还林,全县林地面积达400万余亩,在此基础上因地制宜发展林下经济70万余亩,其中天麻、林粮、林菜等10万余亩。”威宁自治县林业局党组书记、局长颜兴奎介绍,2024年,全县林下经济产值突破20亿元,有效带动5万余名群众增收。
夕阳西下,林间的锯木声渐渐停歇,菌床里的天麻仍在腐殖土中悄悄生长。在这里,天麻正以一种温和的方式,探索一条“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路径——既守护生态底色,又让群众共享生态红利;既充分利用林下空间,又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天麻产量,让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共生共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