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西高粱红遍田!贵州银行助力1.5万户农户闯“特色产业”增收路

2025-09-24 16:48

晒场见闻:农户王世先的 “高粱致富经”

眼下正是黔西高粱成熟的旺季,在贵州省黔西市雨朵镇雨明社区,种植户王世先的身影格外忙碌。她戴着草帽,先端起竹簸箕,将刚收割的高粱缓缓倒入,手臂轻晃着簸箕来回筛选,细碎的杂质顺着缝隙落下,留下颗粒饱满的高粱粒;随后又将筛好的高粱倒进旁边的脱粒机,机器嗡嗡启动,脱好的籽粒顺着出口滑落;脱粒后的高粱均匀铺在水泥地上,阳光洒在金黄的籽粒上,泛着诱人的光泽。“你看这高粱多瓷实,今年又是好收成!” 王世先直起身擦汗时,笑声里满是喜悦。

她指着手边的脱粒机打开了话匣子:“说起来,我种高粱整整6年,最开始就10亩地,心里没底得很。那时候人工脱粒,从早忙到晚也就弄半亩地,累得腰都直不起来,还总担心收了卖不出去。” 王世先笑着摇头,“现在不一样了,扩种到20亩,又买了这台脱粒机,一小时能脱一亩多地,比以前快十倍不止!”

聊起收入,她算起了明细账:“按今年的长势,一亩地能收600斤高粱,收购价稳在3.7元/斤,单亩收入就超 2200 元,比种玉米划算多了!” 

产业规模:10.2 万亩高粱撑起乡村振兴 “大梁”

王世先的底气,源于黔西市高粱产业的蓬勃发展。近年来,当地通过 “龙头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大力推行订单种植,让农户“种得稳、卖得好”,彻底打消了 “种得出、卖不掉” 的顾虑。

截至目前,黔西市高粱种植面积已达10.2万亩,预计今年总产量能突破2.4万吨,实现产值约1.72亿元。在产业带动下,全市15000余户农户像王世先一样,从“零散种植” 走向“规模增收”,靠着红彤彤的高粱捧起了“致富粮”,让高粱产业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

金融护航:便捷服务解产业发展 “资金渴”

产业要壮大,资金是关键。为破解农业经营主体 “融资难、融资慢”的痛点,贵州银行黔西支行主动靠前,以党建为引领,把金融服务从柜台“搬”到田间地头,用“温度”与“速度”解决农户急难愁盼。

贵州银行黔西支行党支部以惠农站点为依托,建立党建助力乡村振兴示范点。通过“党支部+合作社+项目+农户”“惠农站点+乡镇+村委+企业”发展模式,与所辖村党支部进行“1+1”党建共建。组建了由党员客户经理带头的“惠农服务先锋队”,常年走村访点,不仅上门讲解贷款政策,还针对性开展金融知识宣讲。截至目前已累计举办政策解读、防诈骗培训等活动20余场,800余名农户从中受益,既懂了政策,又防了风险。

“我们围绕实现‘强村’和‘富民’目标,重点支持传统优势农业,大力扶持品牌农业、特色农业,逐步试点建立金融助力乡村振兴产业示范基地。”贵州银行工作人员表示,针对农业生产周期长、资金需求急的特点,银行专门优化了审批流程,“像‘兴农贷’‘经营快贷’这些产品,就是为农业经营主体量身定制的,我们推行上门办贷、无纸化办公,把审核放款周期压缩到7个工作日内,就是要让农户和企业不用等、不跑空,及时拿到发展资金。”

支行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还会继续深耕产业链金融,“从种植端的农户,到加工端的企业,再到销售端的合作方,要打通金融服务的全链条,让更多像黔西高粱这样的特色产业,能在金融活水的滋养下长得更壮、走得更远。”

企业心声:490万贷款化解收购周转难题

“以前贷款要跑好几趟银行,现在银行同志直接到村里来办,太方便了!” 不仅农户点赞,产业链上的企业也切实感受到了便捷服务的实效。黔西市农业投资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刘修云对此深有体会:“今年我们申请了490万元贷款,很快就到账了,解了燃眉之急!”

刘修云解释,这笔资金主要解决了两大难题:一方面用于种植前期采购种子、肥料,支付农户务工工资,保障种植环节顺利推进;另一方面则保障了高粱丰收后的收购。公司收购农户的高粱后,需要进行筛选、烘干等加工,再供应给下游制酒企业,整个资金回款周期长达8到12个月。“有了这笔贷款,我们不用再担心收购时资金周转不开,农户也能及时拿到卖粮钱,这是实实在在的双赢!”

通讯员 刘羿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