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真探赵赶鹅》:感官刺激之外更有内心触动
热气腾腾的羊汤馆,霓虹闪烁的歌舞厅,查案办案的派出所,昏暗幽闭的审讯室……一经推出就成为爆款的全景沉浸戏剧《大真探赵赶鹅》,不仅让重案刑警赵赶鹅笔下尘封20年的真实案件成了戏剧,还让77剧场变成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北京胡同里的“凶案现场”。
这几年,“沉浸式”成了演艺行业的热门话题。演出方都想方设法打造各种空间,设计各种形式,希望吸引观众的兴趣;而观众,尤其是年轻观众似乎也不满足于只是正襟危坐地在台下观看,总希望能够有更多互动、参与、游戏的机会,要求演出不仅要好听好看,还要新奇好玩。《大真探赵赶鹅》正是在这种背景中应运而生。
重案刑警赵赶鹅笔下一个个根据真实案件撰写的故事,虽然在发表时常常被冠以耸人听闻的吸睛标题,但实际上文风质朴平实、冷静客观,毫无过度渲染和夸张,带着一种对人性的关注和悲悯,道出一宗宗案件的各种细节和各色人等的复杂心理。他说自己的写作,“记录极端人性的碎片,不为了展示黑暗,而是为了更多的人不步入深渊。”
正如《大真探赵赶鹅》出品人王琛所言:“戏剧需要新的形式,沉浸式是其中一种。但不能只是个噱头。”其实,所有成功的演出,无论形式如何,都应该带给人“沉浸”的感受。而如果只重视演出环境氛围和表面形式上的互动,没有扎实的文本内容和丰富的情感维度,即使打着“沉浸式”的旗号,也无法让人真正沉浸其中。因此,《大真探赵赶鹅》的成功价值,不仅在于让北京终于有了属于自己地域文化特色的原创沉浸式演出,也让人们对戏剧艺术的形式创新与本质追求产生更为深刻的思考。
(内容源自北京晚报,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