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水中的精神坐标:那抹红是信仰更是担当!
榕江夜色被洪水劈开时,一面染泥的党旗在齐膝淤泥中挺立。这抹红,浸着汗水、混着血迹,却比任何时候都更刺目——它不仅是抢险现场的坐标,更是共产党人用行动写就的精神宣言:党性从不是橱窗里的摆设,而是危急关头砸向淤泥的铁锹,是钢筋划开皮肉时“党员示范岗”的坚守,是千万双眼睛注视下绝不弯腰的脊梁。
旗帜的重量,在“舍”与“守”的抉择里。班长刘勇对儿子的“动物园之约”碎在集结号里,转身成了淤泥中的“值班员”。14年军龄淬炼的,是把“路堵了,爸爸去清理”的温柔谎言,变成“党员跟我上”的嘶哑吼声。他指着淌水的党旗笑问“它没倒,咱能倒?”——那面湿透的旗,早不是块染了红的布料,是“人民需要”四个字淬进骨头里的钢印。
党员突击队官兵连夜赴一线抢险(吴哲明 摄)
战士甘文强的脚被钢筋划开,血混着泥水成了酱色,却攥紧铁锹说“轻伤不下火线”。收队时袜子与皮肉粘连的疼,抵不过“老百姓尽快恢复生活”的念头。这就是党员的“示范”:不是喊出来的姿态,是疼出来的坚持;不是挂出来的标牌,是干出来的模样。
榕江清淤现场党员们庄严宣誓(吴哲明 摄)
誓言的力量,在“行”与“知”的交融中。7月1日的雨里,二十多只泥手举过头顶。没有礼堂红绸,天地作穹顶;褪去笔挺戎装,淤泥当勋章。“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的誓词,在30度斜坡的推车声里有了具象:车轮每拱半尺,都是“牺牲”二字在泥里刻下的印;胳膊蹭出的血道子,全是“一切”二字压出的痕。
教导员冯鹏敏说“旗在,我们就在”。这面插在最险处的旗,从来不是装饰品——它是冲锋令,让“党员包干”成了破局的钥匙;是校准器,让“人民至上”不是抽象的理念,而是推车时顶紧的车辕、拽绳时绷直的脊梁、滑倒后立刻撑起的手掌。
武警贵州总队某支队组成的党员突击队在救援现场开展清淤工作(吴哲明 摄)
民心的温度,在“来”与“往”的回响间。八天七夜后,车队启程时,乡亲们的送别声裹着晨光漫开。冯鹏敏的军礼落得比山还沉,像把连日来的泥水与风雨全揉进了这抬手、落下的弧度里;刘勇镜头里的党旗,在雨后晴空下猎猎作响,红得能烧起来——这两帧画面,藏着个铁打的理:共产党人的根,从不是悬在半空的藤蔓,而是往老百姓心窝子里钻的深根,扎得越深,枝干越挺;吮着民心的养分,就没有扛不住的雷、顶不住的浪。
洪峰会退,淤泥会干,但那面旗泡透的精神,钢浇铁铸般褪不了色!它明明白白告诉我们:党性的深浅,从不在文件堆里的排比句,全在泥水里蹚出的每一个脚印;党员的斤两,从不在胸前晃的徽章,全在老百姓心窝里称出的分量!
当无数个刘勇、甘文强、冯鹏敏攥紧拳头,就没有啃不下的硬骨头;当这抹红永远立在最险处,就没有冲不垮的铜墙铁壁!
记者:杨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