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生态日丨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生产线上的绿色脉动
2025年8月15日是第三个全国生态日,也是“两山论”提出二十年的日子。20年来,这一重要理念改变着中国、影响着世界。作为全国首批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近年来,贵州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奋力推进新型工业化,绿色底色成为新型工业化之所以“新”的基本。今天,让我们从贵州绿色工厂出发,一探生产线上的绿色智慧,看贵州如何以产业发展的“含绿量”提升增长“含金量”。
靠水吃水——赤水河畔的绿色酿造
你知道酿造一斤贵州酱香型白酒需要多少斤水吗?
在长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赤水河畔,一湾碧水成就了贵州千亿级的酱酒产业。酿酒是一个“靠水吃水”的行业,贵州的酒企更懂得“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当保护与发展在这里相遇,为了将宝贵的赤水河“水尽其用”,一场场绿色变革正在上演。
眼下,各家酒企正在进行新一轮的蒸煮、取酒,贵州酱香型白酒每年要进行9次蒸煮、7次取酒,每轮取酒,都要对蒸气进行冷却,从而凝结取酒。冷却是用水的关键环节。
“以前我们酿造1吨酒,要消耗71.2吨的水,现在酿造一吨酒,只需要7.1吨。”在国家绿色工厂贵州珍酒18号酿造超级车间,贵州珍酒酿酒有限公司设备工程部副部长骆弟雨给出了答案。
用水,只需原来的十分之一!
这是因为,近年来企业用风冷设备代替了传统的水冷工艺,以技术革新减少了取水需求。
“不仅如此,在蒸煮酒醅的过程中,我们也采用尾酒代替新鲜水制作锅底水,这样一年就可以节约5.6万吨的新鲜水,把酿造环节的用水节约在细处。”骆弟雨说。
全流程精打细算,最后实现用水量90%的降幅。
早在两年前,贵州就实施了《贵州省赤水河流域酱香型白酒生产环境保护条例》守护酱酒流域生态,政策赋能下,贵州白酒产业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融入生产、销售、甚至回收全过程。
在仁怀,今年92家酒企完成了“油改电”,简单来说,就是将酿酒环节中原有的燃油锅炉改为清洁电锅炉,以“电酿酒”降低碳排放。
“我们已经对酒厂574口窖池进行改造,电锅炉热效率高达99%以上,能源消耗更低了。”国台数智酒业集团设备动力部经理雷运金说。
而珍酒集团在今年完成了光伏安装。“现在企业全年45%的电都是屋顶光伏板自发的,光照不足时再购买绿电,我们已经实现了100%使用绿电。”该公司设备工程部机电维修组长张翼介绍道。
在赤水河畔,保护和发展从来都不是一组对立词。现在,茅台、习酒、珍酒、国台这些在全国响当当的酱酒品牌,都是国家绿色工厂。新国发2号文件提出,贵州要加快建设全国重要的白酒生产基地,贵州白酒以不到全国一成的白酒产量贡献了近四成的利润。今年上半年,全省规上白酒企业实现产量15.9万千升,基地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8%。
靠山吃山——山林之中的绿富同兴
贵州的水孕育出了白酒这一工业支柱和特色优势产业,而贵州的山则在保护中走出一条富民新路。
棕丝,是产自山棕树上的一种附加值极低的植物纤维,而贵州的一家企业却将棕丝制作成价格在2000元到上万元不等的山棕床垫。
在云南省普洱市镇沅县,连绵4万亩的棕树郁郁葱葱,这里80%的棕丝都将运往贵阳的国家级绿色工厂大自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有个名字叫做‘剥皮经济’,一棵棕树可以反复收割数十年且不影响生长,我们割一刀下来,棕片、棕片、棕花都可以赚钱。”云南省普洱市镇沅县新文村村民黄永志说,在企业带动下,家里种下了几百棵棕树。
在云南、贵州等地,企业推动种植了山棕、剑麻等树木400多万亩,带动数千农民增收。
而怎么让床垫更轻、更省原料、碳排放更低,正是这家国家绿色工厂持续研究的课题。“制作一张2米长、1.5米宽、6厘米的棕垫,需要至少600多片棕片才能做成,要收集将近50棵棕树的棕片。”公司研发部研发人员黄龙向记者介绍了轻量化的设计方式。
“我们和暨南大学合作,对床垫进行力学设计,将床垫最上面一层设计密度更大,下面密度要小,整体密度在105Kg/m³左右,比常规床垫密度可以低10%以上,但是二者在使用过程中的体验感和耐久性是差不多的。”黄龙说。经过轻量化设计后,一张床垫可以节省50片棕片,企业年产30万张床垫,能节省植物纤维200吨以上。
在贵州,92.5%的国土面积为山地丘陵,山中的贵州人在护绿中探寻着发展的智慧。
在国家级绿色工厂贵州初好农业有限公司的生产线上,“小山果”刺梨在制作成气泡水、果汁饮料后,即将被送往北京、深圳、广州等区域市场。
与贵州辣椒、赤水河流域酱香白酒一道,贵州刺梨已经被列入工信部首批传统优势食品产区和地方特色食品产业重点培育公示名单。当下,贵州已种植百万亩刺梨,是全国刺梨种植面积最大、产量最高的主产区。
从满山荆棘到满山“金果”,山里的贵州人让山林间的“绿”与百姓口袋里的“富”同频共振,在守护绿水青山中收获金山银山。
绿色脉动,不止于酒香与果甜,在贵州的一条条生产线上正在造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新篇章。
从生态农业到旅游产业,从资源的“富矿精开”到“数据富矿”的绿色开采,贵州的85家国家级绿色工厂、22家国家级绿色工业园区正在立足贵州的山、水、矿、数等比较优势,以创新的智慧、技术的革新将价值“层层深挖”,将发展之路越走越绿、越走越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