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酒业协会秘书长何勇:中国酒业需坚守核心并创新表达 开拓“向上”发展空间

10月28日,由新华社中国经济信息社与中国茅台共同主办的“天地位育”2025赤水河论坛在茅台国际大酒店举行。论坛期间,中国酒业协会秘书长何勇接受了记者采访。

(何勇)
谈年轻化传承:坚守核心与创新表达
"诸多经典产业均依靠传承实现历史经验转型。"当被问及酒业如何面向年轻群体进行传承时,何勇表示,必须坚守传承下来的技艺、工艺等文化核心与产业精华,这是行业的命脉。
在坚守的同时,需进行消费创新与产品创新,以吸引当代消费者。这包括探索改变酒体风味以迎合多样化的喜好,或创新消费场景与产品形态,例如尝试冰饮等更受年轻人欢迎的方式。他认为,变革的关键在于改变表达方式。
“品质的表达方式需要更新,”何勇说,不能期待用与父辈相同的表达去吸引他们的后代。表达方式的转变涵盖产区、品牌、品质、品类乃至服务等多个维度。通过表达方式的现代化,才能使酒产品与时代结合,实现有效传承。
谈行业竞争:摒弃“向下卷”,倡导“向上卷”
针对行业内是否存在价格“内卷”的问题,何勇认为,简单的模仿跟进,如在价格、包装上亦步亦趋,可视为“平卷”。而单纯比拼降价、“你降10块我降20”的恶性竞争,则是“向下卷”。
何勇提出,行业应追求“向上卷”。他指出,创新往往始于竞争,但正确的方向是向上升级,开拓无限发展空间。他认为,“这不仅是酒业,也是任何行业健康发展的路径。”
谈赤水河产区:从“品牌产区化”到“产区品牌化”
谈及赤水河流域的美酒文化及其全球影响力,何勇表示,产区是世界酒类品质表达的重要方式,消费者常通过产区辨识酒质。
据何勇介绍,中国酒类产区发展划分为两个阶段:1.0时代是“品牌产区化”,即产区内由龙头企业或品牌引领发展,例如赤水河产区有茅台的带动。2.0时代则进入“产区品牌化”,即产区本身的名气与影响力不断提升,形成强大的区域品牌效应。
“赤水河论坛及产区建设的核心意义,在于打响‘赤水河’这一产区招牌,”何勇说。产区品牌化将促使区内所有企业受益,并推动酒业与当地城市经济同生共荣。他分析,酒产业链贯通农业与工业,其发展逻辑与城市命脉高度契合,未来必然是产区与城市深度融合、共同发展。
何勇认为,成熟的产区品牌是一个包含产品、服务、标准、品质、品位的综合体系。产区品牌影响力的扩大,将有力推动赤水河流域乃至中国酒业走向世界,与全球酒业市场形成共鸣。
谈国际化进程:长期努力与系统推进
关于中国白酒出海问题,何勇明确表示,这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需要长期不懈努力的目标。他分析了国内外酒类消费文化的差异:国际市场更多是“悦己”型消费,消费者根据个人喜好选择;而中国酒饮文化具有较强的“悦人”社交属性。中国市场的开放包容接纳了世界各地的酒,但中国白酒走出去,则需适应国际市场的“悦己”逻辑。
“让国际消费者从认知、接受到喜欢中国白酒,涉及风味喜好、饮用场景创建、贸易政策、国际标准制定等多方面,是一个综合性课题。”何勇介绍,当前各名酒企业均在积极进行国际化表达,中国酒业协会也持续组织行业以品类名义集体出海。
“在认识品牌之前,先要让世界认识白酒这一品类,”何勇说,协会此前已推动中国白酒英文名称的统一与规范,并已在海关出口品类中注册。目前,协会正在推进中国白酒英文版标准制定、国际标准申请,并启动了为中国白酒酿造技艺申报“双遗产”(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工作。他认为,这些都是确立中国白酒国际地位的重要基础性工作。
何勇表示,赤水河论坛等平台充当了向世界展示中国酒的窗口,通过持续品鉴与交流,让国际消费者逐步熟悉并喜爱中国白酒。但他也坦言,当前中国白酒国际化整体仍处于起步阶段,尚属让国外消费者适应、了解的初期过程,未来仍需循序渐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