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杨振宁:百年科学传奇落幕,他为中国点亮了星光

2025年10月18日,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跨越世纪的科学巨匠杨振宁先生与世长辞,享年103岁。他的一生,是科学与家国交织的华章,是智慧与风骨并存的传奇。

科学之光,赤子之心
杨振宁的成就不仅镌刻在物理学史上,更深深影响着现代科学的进程。他的学术风格深邃而精简,科学品位独特而卓越。在《杨振宁传:规范与对称之美》一书中,作者江才健以细腻笔触,还原了这位科学巨匠的求索之路与家国情怀。
重返故土:荣耀与挣扎
1971年,杨振宁成为最早访美的华裔科学家之一。此后多年,他频繁回到中国,受到极高礼遇。然而,在光环背后,他的内心却藏着复杂的情感。
1978年夏夜,他独自漫步天安门广场,望着沉入夜色的紫禁城,心中满是不痛快。这种情绪从何而来?
老友与时代:牺牲与奉献
杨振宁的故土情结,在与老友的重逢中愈发深沉。
黄昆:西南联大时期的挚友,留英归国后成为中国半导体研究的奠基人之一,却中断了自己的科研巅峰,投身于人才培养。
邓稼先:从小一起长大的伙伴,留美后毅然归国,成为中国核武研究的核心人物。在特殊年代,杨振宁的到访甚至间接保护了邓稼先。
一段关于“中国原子弹是否依赖外国人”的提问,让邓稼先彻夜难眠。最终,周恩来特批的答复信送到杨振宁手中:“中国完全依靠自己。”杨振宁读后热泪盈眶,离席平复心情。
“为有牺牲多壮志”
在合肥稻香楼的墙上,毛泽东的诗句“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深深触动了杨振宁。他想到老友们的付出,想到父亲“报效祖国”的叮嘱,也想到自己对故土的亏欠。
他明白:新中国的成就,是千千万万个“黄昆”和“邓稼先”用牺牲换来的。
科学巨匠,永恒之光
杨振宁的贡献远超科学领域。他站在“科学与传统”的交叉点,既惊艳了世界,也奉献了祖国。
正如《感动中国》颁奖词所言:“曾经,你站在世界的前排;现在,你与国家一起向未来。”
翻开《杨振宁传》,重温大师足迹,致敬这位为中国点亮星光的先行者。

名人推荐
江才健先生费时多年所完成的《杨振宁传:规范与对称之美》是一部甚具雄心的书。透过这本传记,我们不仅可以了解杨先生的学思生涯,也可以管窥中国现代物理学的发展,更可以掌握近代物理学的流变与演进。——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李远哲
站在科学和传统的交叉点上,惊才绝艳。你贡献给世界的,如此深奥,懂的人不多。你奉献给祖国的,如此纯真,我们都明白。曾经,你站在世界的前排,现在,你与国家一起向未来。——2021年《感动中国》年度人物颁奖词
作者介绍
江才健,资深科学文化工作者,《中国时报》前科学主笔,曾前往世界多国采访科学家、科学实验室以及重要科学活动,深耕科学报道和论述工作二十多年。他也是《知识通讯评论》发行人兼总编辑,出版了《科学梦醒》《大师访谈录》以及《吴健雄——物理科学的第一夫人》。2011年荣获第三届“星云真善美新闻奖传播贡献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