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轮上的民生温度丨“朱昌堡惠农专线”开通首日纪实
4月24日的清晨6点,朱昌堡的田野还笼罩在薄雾中,50多岁的胡阿姨已熟练地将30斤重的菜筐往背上一甩,疾步走向村口集散点——那里,一辆摆放着“朱昌堡惠农专线”标识的公交车正亮起温暖的车灯,静候着今晨的首班“特殊乘客”。
“以前卖菜要转两趟车,筐子占地方还要影响其他乘客,现在一趟直达,票价还不变!”在首发车上,胡阿姨难掩激动。这条24公里的惠农专线,诞生于贵阳公交北部分公司依托“五进”工作法的一次次深入调研。在观山6路常规运营中,贵阳公交北部分公司发现首辆班次客流中,超过半数为菜农外出买菜或销售蔬菜,存在人货混装的现象,而且大部分菜农还需转车,成本压力大且周转耗时,菜筐的携带也影响了其他乘客的乘坐体验。
为此公司领导亲自带队,通过多次与村支两委以及村民代表沟通合议,最终决定纵深到各类出行需求的服务提升上开通“惠农专线”。线路设计充分考虑了实际需求:从朱昌堡出发,经长冲驿、金钟村等10余个集散点,最终抵达福州街。沿线覆盖了多个村落和集市,既高效地完成农产品的运输和售卖,又通过“点对点”运输减少了农产品损耗。
为方便“特殊乘客”需求,贵阳公交北部分公司根据车辆车型和车厢结构进行服务设施提升改造:增设背篓固定区、优化座位布局等,确保果蔬筐平稳放置。同时对驾驶员进行专项培训,主动协助搬运重物,用每一个细节传递着服务温度。通过进行实际乘坐体验后,胡阿姨指着车厢内改造后的置物区感慨道:“这车专门留了放菜筐的空间,再也不怕蔬菜损坏了!”
从一条线路的温情设计,到整个公交网络的民生布局,贵阳公交以“绣花功夫”的细腻和专注,为市民织就着幸福出行图景。正如胡阿姨所言:“这趟车装的是菜,暖的是心。”惠农专线的车轮滚滚向前,不仅承载着村民们的期盼与希望,更彰显了一座城市“以人民为中心”的初心与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