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第一家坝坝茶,是她写给贵阳的“慢”情书
在贵阳,“摆龙门阵”就是聊天,“刹一脚”就是停下来。当曹状元街的武状元坊飘出茶香,茶铺主人李花正用一杯坝坝茶,让老贵阳的烟火气与年轻人的松弛感在茶汤中交融。今天,我们在南明区曹状元街的武状元坊刹一脚,摆哈关于茶的龙门阵。
从西湖路到曹状元街,文化根脉里的茶事
“2000年,我在南明区西湖路开第一家熙苑茶馆。”李花的茶事始于25年前,从西湖路到森林公园的熙苑书院,再到如今开在曹状元街的第三家店——熙苑·那里老茶铺。
曹状元街的选址也并非偶然,这条历史文化街区曾是贵州历史上最早的,也是唯一的一位武状元曹维城的旧居,赋予其独特底蕴。“没有文化灵魂的空间是空洞的。”李花将老桌椅、木檐结构搬进茶铺,让坝坝茶的市井气与街区的历史感自然碰撞。
每一家茶馆都融入了不同的文化元素,熙苑茶馆以传统茶文化为主,熙苑书院则更注重文化交流与学习,而熙苑·那里老茶铺则结合了老贵阳的市井气与街区的历史感,三家茶店始终扎根南明区,背后藏着李花的文化自觉。“南明是贵阳的文脉所在,从甲秀楼到曹状元街,从王伯群故居到戴蕴珊别墅,南明区的文脉是城市的历史记忆,也是贵阳人的精神家园。我选择在这里坚守,是想通过茶馆这个载体,将这些文化元素串联起来,让更多人感受到贵阳的文化底蕴和历史温度,让每一位顾客都能在这里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宁静与放松。”李花说。
10元坝坝茶,守茶与创新
“成都的坝坝茶全民皆饮,贵阳为什么不行?”带着这一疑问,李花推出10元一杯的坝坝茶,打破传统茶馆的消费壁垒。茶单上,都匀毛尖、湄潭翠芽等贵州本土好茶占比100%,“我们只做贵州茶,贵州多山多雾,茶叶品质非常好,我们有信心,要让更多人喝到高品质的贵州茶。”
10元的坝坝茶,打破了传统茶馆的门槛;市井的烟火气,让茶文化真正“活”进了日常。开业没多久,李花意外发现茶客中年轻人占比很高,他们带着电脑来办公,或是三五好友围坐品茶。
一边是做不完的工作,一边是沏不满的茶;一边是电梯里的焦虑,一边是茶盏里的松弛。熙苑像一道缝,把城市的快与慢,都缝进了茶香里。
不产茶的“茶城”,十八载茶文化
如今,熙苑·那里老茶铺屋檐下支起的竹椅上,既有白发长者用贵阳话“摆龙门阵”,也有年轻人举着手机记录茶烟袅袅的瞬间。
“茶不该束之高阁。”李花说:“南明区不产一片茶,但是黔茶飘香·品茗健康活动办了18年,对贵州茶的宣传做了卓越的贡献,南明区还有两大茶叶市场,和像我们这样的五星级茶楼,今年的茶文化活动,我们必须深度参与。”正是这种“不产茶却兴茶”的魄力,让她坚定了扎根南明的决心。
当夕阳斜照武状元坊的飞檐,茶客们的谈笑声与茶香缠绕。李花斟满一杯新茶,杯底沉着的不仅是贵州茶叶的昨天与今天,更有一个关于“慢”的城市浪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