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酱香中国》|中国酒类市场景气指数(试运行)首期成果发布!三大维度洞察酒业冷暖

2025-09-11 11:39

9月10日,中国酒类市场景气指数(试运行)首期成果发布会在第十四届中国(贵州)国际酒类博览会期间举办。会上公布,2025年1-6月份中国酒类景气指数为47.14。

中国酒类流通协会会长秦书尧,副会长兼秘书长邢春雷,副会长、盛初咨询董事长柴俊,尼尔森IQ新兴业务负责人曾一光出席本次发布会并发表主题演讲。会议由协会副秘书长赵禹主持。

贵州省贸促会(博览局)党组成员、秘书长王红波,湖北省商务厅消费处处长田径,贵州省商务厅酒管处副处长(主持工作)王哲赟,湖北省酒类流通行业协会会长顾虎,江西省酒类流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阙英才,贵州省酒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刘建勇,贵州省酿酒工业协会执行秘书长黄卫泉等行业管理部门、行业协会领导与企业及媒体代表共同出席发布会。

 01指数背后,酒业亟需“晴雨表”

长期以来,酒类流通领域的数据难以收集、披露,酒类行业的相关决策多依赖经验和自有市场销售数据的碎片信息进行判断,缺乏行业量化参考体系来感知市场冷暖,这令企业难以准确把握整体行业走势、洞察真实市场情况。

“市场环境复杂多变,渠道格局深度分化,消费趋势日新月异。在消费端,需求日益多元化、个性化、细分化;在流通端,科学决策、精准布局、渠道优化更加依赖数据支撑;在生产端,酒企亟需升级产品,以适应新市场环境和消费迭代。”中国酒类流通协会会长秦书尧在会上指出,“这样的发展格局,使得准确把握市场脉搏、科学研判行业趋势,成为酒类产业链实现健康、稳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前提和共同诉求。”

中国酒类流通协会会长秦书尧

而酒类流通市场作为链接酒企与消费者的重要媒介,一端连接着万千酒企的经营发展,一端牵动着消费者的消费趋势变化,每一个波动都关乎行业全局发展,为构建反映真实市场情绪的量化工具提供了天然的土壤。

在此背景下,中国酒类流通协会联合北京盛初投资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尼尔森公司以及省市酒类行业协会、重点流通企业发起“中国酒类市场景气指数”构建工作,开展了覆盖全国27省市1000+专业烟酒终端、100万+家综合零售终端、50万+家现代商超终端以及主要电商平台经营情况的数据采集工作,并据此完成了首期中国酒类市场景气指数的编制。

会议现场,邢春雷在发布中国酒类市场景气指数(试运行)首期成果时介绍,该指数并非单一数据的简单呈现,而是通过定期调查,综合经营者主观判断与客观销售数据编制而成的指数。

中国酒类市场景气指数(ACI)主要基于影响酒类市场的烟酒店终端、综合零售终端、商超终端、线上终端四类核心销售终端的景气情况,通过综合加权计算得出最终指数值,相关权重依次为40%、30%、15%、10%,能够较为全面地反映酒类终端市场的整体发展态势和行业波动趋势。

过去,企业基于个体销售数据或局部市场感受,可能难以准确把握市场的真实景气状况,甚至可能因信息偏差误导决策,如今,中国酒类市场景气指数完成搭建,或有望缓解长期以来的行业痛点。

02三大维度,透视酒类市场冷暖

据悉,中国酒类市场景气指数基本定义中的取值范围在0 - 100之间,以50为临界值。

“当指数大于50,意味着酒类市场进入景气状态,数值越靠高,市场就越繁荣,企业可能会迎来更多的销售机会和利润增长,比如酒企可以扩大生产规模、增加市场推广等。

而当指数小于50时,市场处于不景气状态,数值越低,市场就越低迷,企业可能面临销售下滑、库存积压等问题,需要调整经营策略,如减少生产、降低成本等。”

“这就像一个可以衡量市场冷暖的‘温度计’,能为酒类企业的决策提供了清晰的量化依据。”邢春雷表示。

中国酒类流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邢春雷

2025年1-6月份中国酒类景气指数(试运行)为47.14。其中,烟酒店终端指数、综合零售指数、商超指数、线上终端指数分别为39.19、49.06、49.77、61.89。四类终端的分化表现,共同构成了当前酒类市场的整体态势。

若从其渠道、酒种、度数等细分维度进行拆解,数据背后隐藏着更复杂的行业波动:

第一,从渠道来看,分化明显,线上终端逆势领跑,传统渠道深度承压。

线上终端是本次指数中的“亮眼渠道”,其景气指数达到61.89,表明与去年同期的线上终端情况相比,今年上半年,线上终端处于“较景气”状态。相关数据显示,线上渠道酒类销售额增速明显,量增价稳成为新常态,尤其是白酒的线上表现,直接撑起了线上终端的高景气度。

综合零售终端景气指数、商超终端景气指数分别为49.06、49.77,表明与去年同期的综合零售终端、商超终端情况相比基本持平。

而烟酒店景气指数为39.19,深挖其背后,主要是受盈利问题困扰,盈利指数远低于其他细分项,需相关经营者重点关注。

对此,柴俊表示,应以价值共生重构渠道新生态,提升烟酒店盈利水平需要从拓展品类如精酿啤酒、非标品,拓展渠道如强化即时零售,价值共生如用户导向深度合作的“三板斧”入手。中国酒类流通协会副会长、盛初咨询董事长柴俊

同时,线上、线下融合已成为营销新关键,建议通过构建搜索电商、兴趣电商、即时零售“三位一体”的电商矩阵,并以价格平衡、大众价位、高端产品的线下渠道完成线上转化与线下共振。

第二,从酒种来看,分化明显,啤酒领先,白酒、葡萄酒承压。

啤酒市场依靠精酿啤酒实现结构升级,销量持续增长;白酒市场则进入深度结构化调整阶段;葡萄酒市场呈现“线上有增量、线下在萎缩”的两极态势。

柴俊认为,消费多极激发品质新进化,一方面,“高线光瓶酒”虹吸速度进一步加强、百元以下强增长,“高质价比大众酒”借助“品质升级”、获得快速开瓶增长,二者共同推动白酒的品质进化。

另一方面,气温升高至22℃以上推动啤酒进入畅销期,渠道精细化为啤酒带来更稳利润,社交媒体引爆、年轻群体线下尝鲜带动啤酒向更高结构转变,三大景气关键因素的共同驱动下实现了啤酒向精酿、新中式精酿的品质进化。

第三,从度数来看,低度化趋势显著加强,啤酒、新酒饮、中度白酒成为消费新驱动。

10度以下的酒品以高景气值领跑,精酿啤酒、新酒饮直接拉动了低度市场的销量提升和结构升级;而20-40度、40-50度的中低度白酒,在流通渠道不断得到市场验证,正逐步成为当下白酒消费的“新驱动”。

潮流破圈开拓饮用新场景,年轻群体、女性群体两大新群体驱动是新酒饮突破的关键,露营野餐、居家独酌、阳台微醺、马路牙子、拍照社交等越来越多的新场景、新喝法,或为酒水市场拓展提供空间。

从指数解读到酒类发展趋势展望,尼尔森IQ新兴业务负责人曾一光也给出了自己的见解:

第一,质价比和性价比并驾齐驱,酒类增量向两极转移,平均值不再有意义,市场进入局部小趋势时代;

第二,酒类从集体场合逐渐向个人时光转移,灵活应对开发符合消费者新兴需求的产品;

第三,跨酒类向个人消费场景的蓝海转移过程中,因地制宜寻找区隔定位,或与价段/酒精度息息相关;

第四,酒类场景越发分散且整体向低度数、少核心的平等社交或者个人独饮转化。尼尔森IQ新兴业务负责人曾一光

可以看出,这场发布会不仅尝试通过清晰、量化的数据深度剖析行业发展脉络,填补中国酒类市场系统性监测的空白,更以“动态指标+深度解读+趋势展望”的方式为行业提供把握市场周期变化的重要抓手。

03多重视角,探寻酒业向何而生

中国酒类市场景气指数的价值,远不止于发布会上的集中呈现,秦书尧表示,酒类市场景气指数将成为感知酒类市场周期变化的重要工具,为行业的各个环节提供重要支撑:

对企业而言,它能为决策提供精准参考,以便及时调整经营策略。

过去,酒行业主要依赖“经验主义”与“头部效应”进行决策判断,众多中小企业及渠道终端的抗风险能力仍待加强。

该指数的发布可为企业判断市场提供更加客观的依据,进一步减少“盲人摸象”的个体局限,通过建立可共同参考的行业基准,帮助企业更科学全面地把握市场当下的运行节奏,实现从“经验主义”到“数据驱动”的决策升级。

对政府而言,它能为了解行业动态、制定科学政策提供依据。

指数的研发,建立在数以万计行业大数据的采集、整理、清洗、分析的基础上,并用以反映酒类终端市场的整体发展态势和行业波动趋势,而非单纯的渠道营销或终端消费触达记录。

这意味着政府相关部门可通过该指数把握酒类消费的市场波动周期,为制定产业政策等提供可靠支撑,有望推动行业治理从“事后调控”向“主动前瞻”转变。

对行业而言,它能提振行业信心,推动整个酒类市场健康稳定发展。

在行业调整阶段,一份客观、全面的权威数据报告,有助于调节市场预期,引导优势资源向景气更高的领域流动,帮助大家在行业调整中找到新的增长空间,推动行业整体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此外,该指数的发布既是协会精准引领和服务行业迈出的重要一步,亦是行业面对变革、拥抱未来主动作为的开始。关于中国酒类市场景气指数成果的应用和优化,秦书尧透露,将继续优化指数体系,不断挖掘相关数据价值,深化成果应用。

从数据拆解到趋势洞悉,从成果发布到应用优化,当数以万计的记录转化为一组指数、一份解读,我们看到的不止是酒行业当下的景气度,更是一个传统行业尝试从经验驱动向科学决策转型的决心。

2025年上半年的酒类市场起伏不断,中国酒类市场景气指数的发布,如一面棱镜,折射出酒业当下的复杂生态,亦映射出未来的无限可能。当每一瓶酒的流转都能被感知,当每一次消费的偏好都能被捕捉,相信随着中国酒类市场景气指数的日益完善与持续发布,其必将成为探得市场心声、观察中国酒业进化轨迹的重要风向标。

实习记者:陈会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