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人”种稻有“良方”

农民日报 | 2025-07-29 11:40

眼下,早稻开镰,晚稻候场。在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上浦镇舜江村,胡家埭粮食专业合作社迎来“期中考”,这里创建的是市级早稻绿色高产高效示范方。一大早,趁着日头还不猛,绍兴市农业农村局组织专家进行现场测产验收。经实测,平均亩产高达714.15公斤,较去年同期增长6.1%,首次突破亩产700公斤大关,一举创下全区早稻高产示范方平均亩产的历史最高纪录。

拿到成绩,合作社负责人沈叶剑难掩兴奋。作为一名返乡大学生,他放弃建筑行业投身农业,继承了父辈衣钵,为农业生产带来了新气象。与老一辈种稻不同,新生代主打“科技+机械”双重加持。据沈叶剑介绍,该示范方集成了“中组100”“舜达135”等高产优质品种,再配套应用“叠盘暗出苗”技术进行育秧,以及使用生物有机肥加测土配方进行施肥,通过良种良法与农机农艺融合,共同筑起高产引擎。

上虞是浙江有名的产粮大县,近年来,按照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的部署要求,打好“良田、良种、良机、良法”组合拳,每年安排超2亿元涉农政策资金,鼓励农户多种粮、种好粮,进一步夯实双季稻产区优势。数据显示,去年,全区粮食耕地复种指数达到135%,粮食播种面积48.31万亩,总产量20.11万吨,均居全省第二。

“这几年,无论是子承父业,还是跨界而来,种粮食的年轻人越来越多。一方面,得益于‘四良’融合,给了他们施展拳脚的大舞台,甚至穿着皮鞋就能种好田;另一方面,这帮年轻人的到来,也让各种先进技术能够迅速落地应用。可以说,两者相辅相成。”上虞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感慨道。

记者了解到,目前,上虞已累计建成超过37万亩高标准农田,尤其精准落实建后管护机制,持之以恒推进耕地撂荒整治和耕地功能恢复,积极挖掘早稻生产潜力。今年,当地扩种早稻约1.83万亩。同时,该区做强农业“芯片”,引进院士专家团队,组建育种攻关联合体,共同研发出6个水稻新品种。像“舜达135”就是绍兴首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超级稻品种,亩均提升早稻产量10%以上,已被列入省主导品种。

去年,以部级水稻绿色高产高效行动县实施为契机,上虞还建成2个绿色高产高效万亩片、10个千亩示范方,以及118个百亩方,辐射带动全区20余万亩水稻,区域内产量较前三年全区平均亩产提升5%。

正因为有这些平台托底,“新农人”愿意种稻子,也勇于攀新高。眼下,在上虞区谢塘镇新章村的戴氏家庭农场,“90后”青年戴志鹏头顶烈日,割完早稻后,忙着种晚稻。多年来,他重点推广水稻“两壮两高”栽培、精确定量栽培等关键技术,实现了全程机械化,示范方早稻最高亩产达到669公斤。

上虞区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以“稳”字当头的韧劲和“进”字为要的干劲,打好“增稻、稳麦、扩油、提单产”的组合拳,全面筑牢粮食安全“压舱石”,为全省粮油大面积单产提升贡献更多力量。